《老子》68_01_校笺_10_水海

水海按:句首当无“故”字。上文主要讲的是“三寶”的原则精神,非专言兵事。魏源就曾指出:“老子著书,明道救时。见天下方务于刚强,而刚强莫勝于争戰。今将救其弊而返以慈儉谦退,则天下必以為不适于用,故即其所明者以喻之。言吾之道无施而不可,虽用之以戰守,亦无不勝且固者。盖慈则必儉,儉则必不敢為先,是即兵家以退為进、以弱為强之道。其证以用兵之言者,使即兵以知柔退,即柔退以反于仁慈,非为谈兵而设。”魏源之说极是。此一章节主要言兵事以喻不争之德,前后文义所申不是一个内容。帛书甲本句首无“故”字是也。帛书乙本句首之“故”,亦非表前后文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故”(所以),则為发语词“故”,《礼记·曲礼篇》“故君子式黄发”,郑注云:“发句言‘故’。”此为证也。或谓“故”為“古”之假借,傅奕等本正作“古”。张舜徽、许抗生皆认為应有“故”字,但谓“故”為“所以”(许氏注译),“承上文续申其义”,则非是也。

又,“士”,王弼注云:“士,卒之帅。”当指将帅言,非“事”(唐玄宗注),又非谓“武士”(任继愈注),亦非指“人君”(蒋锡昌注)也。“不武”,不轻易动武。“武”在这里用如动词,非形容词“勇武”(成玄英疏、张松如、陈鼓应注译)也。“不怒”,怒,愤怒。王弼注云:“后而不先,应而不唱,故不在怒。”此句言:善于作戰的人是不会被激怒的。

又,河上公注云:“言贵道德,不好武力也。善以道戰者,禁邪于胸心,绝祸于未萌,无所诛怒也。”

THE END
点赞14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