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68_02_校笺_13_水海

水海按:《老子》原本当作“与”。“與”,争、戰之义。《左传·哀公九年》“宋方吉,不可與也”,杜帛书老子校笺译评356预注:“不可與戰。”《国语·越语下》“彼来从我,固守勿與”,韦昭注:“勿與之戰也。”此为证。若作“争”,谓“弗(不)争”,与下文“是谓不争之德”重复。“不争之德”是对“不武”、“不怒”、“不與”的概括。“不與”即不争戰、不交戰,这样乃與“善勝敵”相应和。老子认为不争戰而勝敵才是善策。作“争”者,疑为古注文混入经文,后人又去掉“與”字。今道藏河上公本作“不與争”,可知汉时“争”字已羼入经文。

又,奚侗曰:“不戰而屈人之兵,故云‘不與’,以我临物曰舆。见《周易》杂卦传:‘或與或求’注。”(按:《周易》杂卦第十一“临观之义,或與或求”;注云:“以我临物故曰與,物来观我故曰求。”)高亨云:“與,犹斗也,古谓对斗為與。《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一與一谁能惧我!’《战国策·秦策》:‘以此與天下,天下不足兼而有也。’《史记·孙子列传》:‘今以君之下驷與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與彼下驷。’··诸‘與’字皆斯义也。夫对斗而后勝敵,非善也;善勝敵者师旅不兴,兵刃不接,而敵降服,故曰善勝敵者不與也。”水海按:奚侗、高亨之说皆通。

THE END
点赞7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