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69_述评

根据全章节内容观之,《老子》此节,的确是言兵之章。

吕惠卿曾注云:“道之动常在于迫,而能以不争胜。其施之于用兵之际,宜若有所不行者也。而用兵者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则虽兵犹迫而后动,而胜之以不争也,而况其他乎?何则?主逆而客顺,主劳而客逸,进骄而退卑,进躁而退静。以顺待逆,以逸待劳,以卑待骄,以静待躁,皆非所敌也。所以尔者,道之为常出于无为,故其动常出于迫,而其胜常以不争,虽兵亦由是故也。”

老子是反对侵掠攻伐之战的,在被迫不得已的情况之下,才卷入战争。他从“无为”“不争”之“道”的政治立场出发,提出了以守为主、以守取胜的战略战术方针。他以“用兵有言”而“托己设义”说:“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可见,老子不主张侵掠攻伐,不主张挑衅肇事,所以他才提出以退为进的战略战术方针。这条战略战术方针是符合“以顺待逆,以逸待劳,以卑待骄,以静待躁”之道的。在这样的战略战术方针的指导下,老子又具体制定了几条作战原则。一条是谦后,不为物先,使敌方找不到对立面,即所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这四句话,不能只望文生义,仅从表面上把它解为“没有阵势可以摆,没有膊臂可以举,没有兵器可以执,没有敌人可以对”。注解家楼宇烈有一段话说得切近老子之义:“‘行无行’,意为,欲行阵相对,而无阵可行。‘攘无臂’意为,欲援臂相斗而无臂可援。‘执无兵’意为,欲执兵相战而无兵可执。‘扔无敌’意为,欲就敌相争而无敌可就。此均为说明,由于‘谦退’、‘不敢为物先’,因而使得他人欲战、欲斗、欲用兵、欲为敌而都找不到对立之一方。”这四句,总的来说指我方有制敌的力量,而不轻易使用,使敌方陷入攻无所攻的盲目被动之局面。这是有点儿“兵不厌诈”的意思。第二条是不可“无敌”,反对无敌于天下的刚强之举。老子以警告的口吻说:“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宝矣!”一般注解家不大注意这里的“矣”字。这个“矣”字即警叹之词(见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是不可没有的。老子的警告很沉重痛切,他指出“无敌于天下”,物极必反,是会遭到丧失一切的灾祸的。第三条是以“哀怜”、“慈爱”治兵,那么,在两军对垒的情况之下,对兵士慈爱,哀怜下卒,这样就能够取得军心,赢得胜利;所以老子箴言“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从这里,我们应该看到老子的谦后无争、反对不义战争、“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致祸、两军对等而哀兵必胜等军事思想的积极意义和合理成分。应该说,“以守为攻”、“以逸待劳”、“兵不厌诈”、“‘无敌’必败”、“哀兵必胜”等思想在我国军事思想史上,是老子发其端的。这是老子对世界军事学的巨大贡献。

但是《老子》提出的以守为主、以守取胜的方针、原则不是全面的。只讲防守,只取守势,而不讲进攻,不取攻势,也是不合军事辩证法的。在这一点上,《老子》远远不如《孙子》。《孙子》不仅讲防御,而且还讲进攻,认为防御只是一种“自保”的作战形式,要取得战胜敌人的结果,还必须采取进攻的作战形式,所谓“可胜,攻也”(《孙子兵法·形篇》)便是。我们也不能苛求《老子》,老子实非兵家,《老子》也非兵书,此则“言兵”,片面性也是难免的。

THE END
点赞1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