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71_02_校笺_07_水海

水海按:帛书乙本作“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盖《老子》原本如此。《吕氏春秋·别类篇》前二句作“知不知,上矣”,“尚”、“上”古通。可知《吕氏春秋》同帛书本,《老子》原本并无第一个“知”字后之“而”字。《文子·符言篇》后二句作“不知知,病也”,“也”,犹“矣”也(见《经传释词》)。可知《文子》同帛书乙本,《老子》原本亦当无“不知”之后“而”字。又,《老子》其他章节也常在不害义的情况之下省掉“而”字,如: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六十四章“是以聖人欲不欲,···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六十九章“是谓行无行···”等等。像“欲不欲”、“学不学”,倒是比“欲而不欲”、“学而不学”文笔简练。故以此知“知不知”、“不知知”行文之中皆当没有“而”字。张舜徽谓帛书乙本误夺两“而”字,当失校也。

又,吕惠卿注云:“道之为体,不知而能知者也。知其不知,而以不知知之,知之至者也,故曰:‘知不知,上’。虽知其不知,而以知知之,则其心庸讵而宁乎?故曰:‘不知知,病。’”劳健云:“‘知不知’,谓虽知而不以知也;‘不知之’,谓不知而使知之,如《庄子》‘日凿一窍而混沌死’之喻,故曰病也。严遵《指归》所论,亦用愚民诸义,或释‘不知知’如强不知以为知,似未然。”吕惠卿、劳健之说近似,则解“知不知”为“知而使不知”,“不知知”为“不知而使知之”,义似亦通。然上引奚侗注云:“‘尚’,上也。知之而不自以为知,是谓上德之人;若不知而自以为知,则有道者之所病也”(此说宗河上公说,见河上公注文)。则奚侗注是,笔者从之。

THE END
点赞1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