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71_述评

老子这一章节所讲的是人要有自知之明,与孔子所主张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文意大体相同。有不同的是,孔子的主张立意在于“是知”而有为,真诚为政;而老子的主张用意在于“知不知”而无为,顺任自然办事。

老子说“知不知,尚矣”,河上公注“知道言不知,是乃德之上”。可见,老子是把“知不知”作为一种高尚的德性来说的。老子对那种“不知知”的态度深表反感,认为“不知知”是一种虚妄的恶病。《吕氏春秋·谨听篇》也说:“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陈鼓应阐发《老子》古义谓:“有些人只看到事物的表层,便以为洞悉事物的真相;或一知半解,强不知以为知。这在求知的态度上,欠缺真诚,所以说犯了谬妄的‘病’。有道的人之所以不被视为谬妄,乃是由于他能不断地做自觉与自省的工作,能恳切地探寻‘不知’的原因与根由,在不了解一件事情之前,也不轻易断言。在求知的过程中,能做到心智上的真诚。”老子认为,对于“知”,要老实,要谦虚,确实知道而以为不知,这就是“大智若愚”;不知而认为有知,那就是不懂装懂,是很坏的作风。可见老子对于求“知”、认识真理是很真诚的。他在求“知”上所表现的“自知之明”,也是一种真诚的“自知”。老子在第三十三章明确表示“自知者明”。“自知”才能“明”如镜,顺任自然而无所私。这就克服了俗人“明于知人,昧于知己”的毛病。苏格拉底说过“知汝自己”,这也是要人有自知之明,诚实地检视自我。

THE END
点赞7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