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72_述评

这一章节是老子政治思想的光辉点之一,其主旨是反压迫反暴政。

老子认为,统治者对待人民要宽厚,“毋闸其所居,毋猷其所生”,不要用暴政逼迫人民,不要用威权压制人民。如果一味凭借威力、恐怖手段迫害人民,人民到了无法安居安生的地步,那他们就要铤而走险了,反抗压迫的大乱子终将到来。这就是后人所总结的“官逼民反”的道理。老子对统治者的暴政威压政策,义正辞严地提出了警告。当然,只有得道的“圣人”之君,才能懂得这个道理。“圣人”之君,有“自知”之明,有“自爱”之心,所以他“德美藏内”(河上注)而不“耀光行威”(王弼注),不压榨人民。

经文中出现了“大威”的字眼,王弼训之为“大溃”。“大溃”者,大乱也。实质上是人民反暴政反威压的斗争。春秋晚期,出现多次“民溃”式的反暴政、反威压的斗争。例如《左传·僖公十六年》载齐“城鄫,役人病,有夜登丘而呼曰:‘齐有乱!’”于是“役人”溃乱。又《左传·僖公十九年》载,梁伯因“好土功”而修城,以致“民罢而弗堪”,后激起民众暴动,梁国被秦乘机灭掉。史书称“民溃”。又《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载,陈哀公时,“庆氏以陈叛”,楚“屈建从陈侯围陈。陈人城,版队而杀人”。于是“役人相命,各杀其长,遂杀庆虎、庆寅”。《左传·成公九年》载“莒溃”。《左传·昭公元年》载“民叛不即其事”。又,发生于前520年的东周王都的“百工之乱”。又,发生在前478年的卫国手工业者的暴动,结果使卫庄公丧于这次暴乱。春秋后期发生了两起规模比较大的人民暴动,或称奴隶农民起义。一次是“庄蹻暴郢”,一次是“盗跖”起义。这两次起义“侵暴诸侯”,影响极大。孔子《论语》中出现过“上失其道,民散久矣”的话,“民散”义同“民溃”,也是类似人民暴乱之事。老子《道德经》中出现“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的话,这“大威”指的是大溃乱,比孔子的《论语》说得更严重。这些话,都是春秋后期人民反暴政反压迫的斗争现实在政治思想家书中的客观反映。孔丘之徒面对“民散”之事,是采取“民服”、“民劝”的方法来制止。而老子不是这样,他是直接以“大威将至”的警言,正告统治者,使统治者能够以此为教训,“自知”、“自爱”,而不对人民施“猒”逞威。显然,老子的正告,表达了人民反“威权”反压迫的正义呼声。

THE END
点赞1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