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海按:张松如说是。吴澄之注,很能说明问题,吴澄说:“‘奇’,不正也。使愚民常有畏死之心,而奇邪為惡者,吾得執而殺之,則人人知畏,孰敢為惡?然虽殺惡人,而人之敢為惡者不止,則是民愚不知畏死,虽為惡者必遭刑殺,彼亦无所惧,上之人奈何以死惧之而轻易殺人乎。”可知蒋说之谬。又,“畸(jī)”与“奇”同声韵(皆為见纽、歌部),古通用,《玉篇》云:“‘数畸’,亦作‘奇’。”是為证。《说文》云:“畸,残田也。”可引申為偏颇不正(《荀子·天论篇》:“故道之所善,中則可从,畸則不可為,匿則不惑。”此“畸”即偏颇不正之义),此正与“奇”之“不正”之义同。帛书乙本作“畸”,切合老恉,故从“畸”,不再校改為“奇”。又:“使”,即如果、假若之义,连词。《论语·泰伯篇》:“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此即用“假若”义。帛书乙本作“使”与甲本、王本作“若”义同,不误也。高明之说不确。
又,河上公注云:“当除己之所残剋,教民去利欲也。以道教化而民不从,反為奇巧,乃应王法執而殺之,誰敢有犯者?老子疾时王,不先以道德化之,而先刑罚也。”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