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章反对严刑的名文。老子见当世“勇于用刑”,出于“悯时救世之心”(魏源语),而儆最高统治者:止杀!
人的生死本是自然的事情。庄周有云:“适来,时也;适去,顺也。”这就是说,人的生,适时而来;人的死,顺时而去。老子认为,“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这也是必然的。然而,为什么“民恒且不畏死”呢?原因是君主这样的最高统治者“代司杀者杀”,也就是说这是最高统治代替“司杀者”,而滥施刑杀而造成的。老子义正词严地指出,君主代替“司杀者”去刑杀,犹拙工代替大匠砍削木材一样,灾祸就会降到自己身上。老子对最高统治者的严刑提出警告是很明显的。陈鼓应发微老恉云:“人生在世,理应享尽天赋的寿命,然而极权者只为了维护一己的权益,斧钺威禁,肆意杀人,使得许多人本应属于自然的死亡,却在年轻力壮时,被统治阶级驱向穷途,而置于刑戮。本章为老子对于当时严刑峻法,逼使人民走向死途的情形,提出了沉痛的抗议。”陈氏的分析是中肯的。所以,不能说老子提出的“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愳之”的严正警告,是为“真正达到统治人民的目的”的,是“对付老百姓”的。
陈柱指出:“世之专制君主,孰不以人之畏死,故以死惧其民邪?然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既得而杀之,尚孰敢为奇乎?然而天下之为奇者固日出而未已也,则知其不畏死矣,故为治之道,非特威势所能也。”封建极权者用峻法严刑杀戮人民是普遍的社会现象,这是“专制君主”制度所造成的。所以老子反对“专制君主”制度之下的峻法严刑,带有反抗封建统治制度的民主性意味。“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思之”的抗议呼声,两千多年以来,成了警世通言。历代统治者,不少开明的,已从中悟出这句警言所显示的道理。唐玄宗指出:“人君任刑代彼司杀,岂唯残害百姓,抑亦自丧天和。”朱元璋云:“天下初定,民顽吏弊,虽朝有十人而弃市,暮者百人而仍为之。见本经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朕乃罢极刑而囚役之。不逾年而朕心减恕。”可以说,老子此言,对这些人主的教育作用是不小的。
毛泽东对这句名言给予了正确的评价。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的封锁,曾经活用这句名言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吗,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么?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两千多年以来,“民恒且不畏死”的反抗内外邪恶势力的精神,确实表现了中国人民威武不屈的凛凛骨气。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