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75_述评

这一章是上一章的姊妹篇,其主旨是反剥削反暴敛。

租税制度,是封建性质的经济剥削形态。它是伴随着封建土地占有制的出现而产生的,它又是伴随着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而逐步被推广的。它产生于春秋初中期,推广于春秋晚期。公元前七世纪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国语·齐语》)的新税制,后来“按田而税”(《管子·大匡篇》)确立了地主经济性质的剥削制度。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左传·僖公十五年》),进行田制改革,开始放弃劳役地租,而采取实物地租(参看高亨《文史述林·周代地租制度考》)。春秋晚期晋国几家都已采取了按田亩征税的剥削制度(参看《左传·哀公二年》、《韩非子·外储说右下》、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孙子兵法》佚文《吴问》等)。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左传·宣公十五年》)而“履亩而税”,以国家权力实施封建租税剥削制。公元前543年,郑国进行“子产改革”,而“作封洫”,后又“作丘赋”,实行封建田制、赋制,而又“取我田畴而伍之”(《左传·襄公三十年》)采“纳田税”(《春秋左传注》)。公元前548年楚国整理田制和军制,而“书土、田”(《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实行田税、军赋之合征(参看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总之春秋晚期,封建税制剥削已普遍在诸侯国推行。帛书甲、乙本出现“取食税”,他本经文作“上食税”;“税,租也。”(魏源注文)这就是当时租税剥削制度在思想家老子的著述中的客观反映。据《孙子兵法》佚文《吴问》记载,孙武当时曾揭露晋国五卿实行“伍税”的重敛剥削的事实。又据《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孔丘当时曾大骂征田税、收田赋的季孙“贪冒无厌”。这里《老子》书记载,“取食税之多”(他本经文作“上食税之多”),可见当时统治者、剥削者租税剥削的严重。有的注家称为“厚敛”、“重敛”,有的说是“超经济剥削”。总而言之,老聃等思想家们所揭露的“取食税”、“伍税”等剥削情况,是十分切中时弊的。

这样严重的剥削,势必引起劳动人民与封建统治者、剥削者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老子指出:“人(民)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这就真实地揭示了人民饥饿贫困的根源。统治者、剥削者横征暴敛,农民所获,则被赋税征去殆尽,于是民多饥色,而野多饿殍。这样横征暴敛,人民不起来反抗是不可能的。他们不堪其苦,不胜其饥,就不惜以生命向统治者、剥削者展开斗争。所以《老子》说“民之轻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魏源有一段发微《老子》此恉的话说得很切要:“‘我’(指统治者、剥削者)自厚其生,则人(民)亦各欲厚其生。人(民)各欲厚其生而不得,夫安得不轻死乎?则是民之轻弃其生,由于生生之厚;而民之厚生,由于上之自厚其生,有(又)以诱之而又夺之也。”《老子》的这一段话,确实道出了人民的不平之,因为统治者、剥削者肥甘足于口,轻暖足于体,彩色足视于目,声音足听于耳,还有园林之乐,田猎之娱,可谓求生厚矣。然而人民却在饥饿窘困线上挣扎,他们不轻死反抗,有何生存之路?重敛剥削与高压虐政是政治祸乱的根本原因,所以老子就迎头痛斥统治者、剥削者:“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政令烦苛,强作妄为,“取税之多”,横征暴敛,奉养侈奢,“求生之厚”,这就是“有以为”的真正内涵。正是这种“有以为”,才导致了人民难于治理的政治混乱局面。陈柱指出:“为上者奢侈,则取于民者既多,而民既已贫矣。其铤而走险必矣。老子之言,其意岂浅乎!”老子在这一章节所表现的反剥削反暴敛的思想,无论从主观上和客观上哪一方面来说,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不能片面说老子主观上“是从维护统治者利益出发的”。

THE END
点赞7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