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76_01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朱谦之说是,当作“人生”,作“民生”不当。又,“强”、“彊”二字古同(见《玉篇》),今皆作“强”。

又,此两句中的两“也”字以及下两句中的两“也”字,是属于特殊用法的四个“也”字,乃为楚方言虚字也。严遵本、景龙碑本、随州碑本、敦煌辛本等本不知其特殊用法,认为可有可无,遂即删削,实不妥也。郭沫若《屈原研究》云:“《楚辞》中使用的方言,即当时的白话,最多。如像‘兮’字、‘些’字,是人人所知道的《楚辞》的特征。……还有一个‘也’字,用来表示疑问和惊叹,是和今人的‘呀’字相当的,也是当时的口语。”郭沫若仅指出屈原把“也”字“用得更特别一些”,是屈原所使用的楚国的方言。但是,他没有把这个方言虚字的来龙去脉和作为方言的具体特殊用法讲出来。笔者认为:作为方言的“也”字,是楚国比较古老的一个口语字,用在句中,为转语助词,如西周时期流行于江汉之间的《召南》民歌《江有汜》的“其后也悔”、“其后也处”、“其啸也歌”等;又如《野有死麕》的“无使龙也吠”等。顾炎武《唐韵正》(卷九)对此字的用地、用法的发展变化情况,有很精到的见解,不妨录于下:

按:“也”字为语助之辞,自周以前,并无此字。至文王之化被于南国,而《江有汜》、《野有死麕》之篇,始有此字,然但用之为转语之助而已。周公作《东山》之诗,始用之为语尽之助;至邶、鄘、卫、郑之诗,則连章叠句,累数四而不止,其古之所谓曼声者与?自是而《尔雅》、《孝经》、《论语》之书,无篇不用。又考二帝三王之所自起,尧、舜、禹皆在河东,汤居亳,文、武、周公在关中,故《尚书》及《周南》无“也”字。而“允也天子”之颂,仅一见于商,说者以为后人之追作。然則斯字之兴,其在殷之末世,鼻祖于江汉之间,蕃衍于郑、卫,以续于齐、鲁,而传之万世不可改矣。今之学者习而不察,故附论之。(见中华书局1982年6月版《音学五书》)

THE END
点赞1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