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76_述评

这一章节《老子》宣传了贵柔戒强的思想。清世祖就指出:“老子之学主于尚柔,故此章以人与草木之生死为喻,言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则凡有形者必以坚强而死,柔弱而生,一定之理也。”

贵柔戒强的思想,是农业小生产者处于弱者地位在政治思想上的表现。代表农业小生产者的阶级利益和政治要求的思想家老子,在从人类社会和万物草木的生存死亡的现象中,看到了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亡之后就变成僵硬的了;万物草木在生长的时候形质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成枯槁的了。由人类万物草木活动的物理之恒情,老子归纳出了一条普遍原理:“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也就是说,柔弱的东西充满着生命力,刚强的东西已经接近死亡。从人类和事物的内在发展状况上来说是这样,从他(它)们的外在表现形式上来说,坚强的东西之所以是属于死亡之类,乃是因为他(它)们显明突出,因此,当受到外力冲击时,便首当其冲;人的才能外露,容易招来忌妒而遭受掊击,以致祸患。人生是如此,自然的东西也莫不然:狂风吹颳,高大的树木,往往遭到被摧折的厄运;可是小草由于它的柔软,反而可以迎风无损(参考陈鼓应《老子引述》)。

老子认为生命在于柔弱,柔弱才能充满生机,坚强则接近死亡,把这一观点运用于战争,军队好于逞强而骄矜,则必遭到挫败,所谓“兵骄则败”者是也(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军队强大了也会遭到挫败”)。

老子从人类社会和万物草木的生存现象中,说明了成长着的东西是柔弱的状态。对此,我们不能作机械的理解,比如举出一些强大胜过弱小的事例说明老子的“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的观点是错误的。老子在这里表现的思想是深刻的。“柔弱、柔脆,坚强、枯槁,设喻也。”(明太祖注)这里所说的“柔弱”不是指喻软弱无能的意思,也不是指腐朽没落无力的东西。这里的“柔弱”是代表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预示着事物发展方向的充满着生机和活力的事物;而“刚强”则是指喻失去发展的必然性,丧失了生命力和活力,只是暂时外表强大而实质上趋近死亡的事物。“柔弱胜刚强”,“强大居下,柔弱居上”,指喻的是事物发展的最终结果,并非是说一切柔弱的事物都能立即无条件地胜过刚强的事物,强大的事物也始终无条件地居于下位,柔弱的事物始终无条件地居于上位。

有生命的东西在于“柔弱”。“柔弱”不是弱,而是韧,韧则比刚强还要强。柔弱的要素在于灵活,不硬化,不僵死。人处在婴儿时段,肢体形质最柔弱,其生命力是很强盛的。从婴儿到成人,不断地显现出强盛的生命力;而从成人再到老耋也就呈现出僵硬的过程。愈僵硬,则生命力愈不旺盛。所以《老子》特别重视“柔弱”。吕惠卿云:“道之为物,无形而不争,则天下之至柔弱,而人莫之喻也,故以有形喻之。人与草木之形体,皆以坚强而死,柔弱而生,而况体无形之道,而不致其柔弱,其可得乎?是柔弱胜刚强之理,非但兵骄则败,木强则伐为然也。天以清虚在上,地以坚实在下;臣以有为事上,君以无为任下。凡物之理莫不然也。然则体道之贵柔,明矣。”(参见魏源《老子本义》引吕惠卿语)

老子主张柔弱反对刚强的思想,反映了处于弱者地位的广大农业小生产者的阶级利益和政治要求,柔弱胜刚强的原理,为“弱者”或暂时处于劣势的力量,战胜“强者”或貌似强大的力量,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THE END
点赞6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