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海按:譣义,傅奕本等“不足”二字为赘,李道纯说是。又,高明校帛书乙本残文“有以取”,正補足乙本残损三字空缺,故从之。但帛书乙本明显误夺“天”后“下”字,高氏不察,則失校矣。至于高氏把“取奉于天”之“奉”释为“法”之谊,“取奉于天”之义则为“以天为模范”;則此解不通。因為本句(即“夫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下】者”)是承接上文“···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而发出的感慨之语,带有批判“人之道”财富不均等、為“天下(之民)”财富被“損不足”而呐喊的针对性,所以下文才说“唯有道者乎(呀)”。若解说成“取法於天”,就削弱了《老子》为“天下(之民)”财富被“損不足”而呐喊的思想意义。故不取高氏“取法於天”说。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