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这一章节中,主要是讲“平等”问题。陈柱发微此旨云:“此老子主张一切平等之说也。夫贵者愈贵,则贱者愈贱,富者愈富;富者愈富,则贫者愈贫;而天下之富者,必少于贫者,贵者必少于贱者,使不设法自损己之所有馀,以补他人之不足,而惟日以己所有馀者,借己奢侈,则上行下效,而贫民之生活,益日感困难,此阶级之斗争,所以终不可免也。此治国者所不能不早为留意者也。”
老子把“天道”(自然之理)和“人道”(人世之理)作了对比说明。他认为“天道”公平:“天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归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益之”;则用“张弓”之喻,形象地说明了“天道”均平、公道之理;所以老子对“天道”均平公道的结语是:“天之道,损有馀而益不足。”但是“人之道”怎么样呢?就当时的社会现实来说吧:那时极少数的封建领主阶级穷奢极欲而有馀,然而绝大多数人民欲求一饱而不足。例如,在齐国,“民参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公聚朽蠹,而三老冻馁”(《左传·昭公三年》);统治者“征敛无度,宫室日更,淫乐不违”,弄得“民人苦病,夫妇皆诅”(《左传·昭公二十年》)。在晋国“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道殣相望,而女富溢尤”(《左传·昭公三年》),“宫室崇侈,民力彫尽”(《左传·昭公八年》)。在老子生活的楚国,“宫室无量,民人日骇,劳罢死转,忘寝与食”;贵族阶级“蓄敛积实,如饿豺狼”,搞得“民之羸馁,日已甚矣,四境盈垒,道殣相望,盗贼司目,民无所放”(《国语·楚语》)。由此可见“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极不平等。所以老子非常愤慨地说:“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馀。”这就深刻地道出了人世间阶级社会的本质。所以,从阶级根源上来说,老子对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馀”的揭露,正反映了广大农业小生产者对奴隶主阶级及其他剥削者残酷压榨他们的不满情绪。老子严正指出要取消“人之道”(罪恶的剥削制度),而代之以“天之道”(均平公道之常制)。他说:“夫孰能有馀而有以取奉于天下者?唯有道者乎!”显然,老子是把推翻“人之道”,而建立均平公道的社会制度这样的政治理想寄托在“有道者”(得道之君,或得道圣人)身上了。当然,这种理想,只是一种幻想而已,很难实现之。胡寄窗云:“老子所以产生这种分配观念,由于他认为自然规律总是‘损有馀而补不足’,因此应该使贫富平均,大家有利。……现实社会是‘损不足以奉有馀’,存在领主贵族对劳动人民的压榨,也存在新兴地主阶级与富商大贾的剥削。所以老子企图以‘天之道’警诫他们,使他们本着自己的利益以遵行天道。……从均富和使人与物都能得到充分利用一点看来,老子的愿望是好的,但在考虑如何实现这一愿望时,他并没提出任何积极的斗争纲领,而是向剥削者说教,妄想他们发善心,这又充分暴露了他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上的软弱无能。……”但是,老子在这里公然提出取消“人之道”,而代以“天之道”,这种“平等”思想,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我们只要看一看历代农民阶级屡次提出“均平”要求和“替天行道”的口号这些事实,就可以意识到老子这种“平等”主张的重大历史作用。例如:东汉末年汉中巴郡农民起义军设“义舍”,“民夷便乐”(《三国志》卷八《张鲁传》),而主张“平均”、“平等”。东汉末年南方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曾提出:“天生人,幸使其人人自有筋力可以自衣食者”,“夫人各自食其力”,攻讦那些用各种苛刻手段剥夺财物的少数豪富是“与天为怨,与地为咎,与人为大仇,百神憎之。所以然者,此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借养人也。此家但愚得其聚处,比若仓中之鼠,常独足食,此大仓之粟,本非独鼠有也”。因此主张:“人有财相通”,“平者,言治太平均;凡事悉治,无复不平”;而认为“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也”,则应该“见人穷厄,假贷与之,不责费息”。(《太平经合校》)隋末农民起义军主力——瓦岗军,“袭兴仓,破之,开仓恣民所取,老弱襁负,道路不绝”(《隋书》卷七十《李密传》)。唐朝末年黄巢、王仙芝农民起义军提出“平均”口号,“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资治通鉴》卷二五二注引《续宝运录》),黄巢为“太保均平大将军”(《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平话》卷上)。北宋初年王小波、李顺农民起义军提出“吾疾贫富不均,吾与汝均之”(曾巩《隆平集》卷二十)这种“均贫富”的口号。北宋末年南方的方腊起义军,反对压迫剥削,“仗义而起”,提出“是法平等,无有高下”(《鸡肋编》卷上)的主张;北方的宋江起义军“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王偁《东都事略》卷一三○《侯蒙传》),他们打出“替天行道,劫富救贫”的旗号,进行武装斗争。南宋初年钟相、杨么起义军,提出“法分贵贱贫富,非善法也,我行法,当等贵贱,均贫富”(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十一建炎四年二月)、“谓国典为邪法,谓杀人为行法,谓劫财为均平”(徐楚莘《三朝北盟会编》建炎四年二月)等主张。元末红巾军唱出了《杀不平歌》,其歌云:“天遣魔军杀不平,不平人杀不平人,不平人杀不平者,杀尽不平方太平。”(陶宗仪《辍耕录》卷二十七《扶箕诗》)太平天国的革命英雄们总结历代农民平等、平均思想,提出了一套反对封建专制政权、主张政治平等、经济平均、“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天朝田亩制度》)的纲领,把农民平等、平均思想升华到了高峰。“农民是最大的革命民主派”(毛泽东《论联合政府》),“在反对旧专制制度的斗争中,特别是反对旧农奴主大土地占有制的斗争中,平等思想是最革命的思想。”(列宁《社会民主党在一九○五—一九○七年俄国第一次革命中的土地纲领》,《列宁全集》第十三卷,第二一七页)历代农民起义的这一些主张、口号、做法,可以说都是对老子提出的取消“损不足以奉有馀”的“人之道”而代之“损有馀以益不足”的“天之道”的主张的继承和发扬。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