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78_06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帛书甲、乙本作”訽”,则同”詬”。《说文·言部》:”訽,詬或从句。”《玉篇·言部》:”詢,同詬。”《左传·昭公二十年》:”子死亡有命,余不忍其訽。”杜预注:”訽,耻也。”陆德明《释文》:”訽,本或作詬,同。”《后汉书·崔骃传》:”或冒訽以於进,或望色而斯举。”李贤注:”詢,辱也。”又,通行本作”垢”,在”耻辱”这个意义上,本作”詬”。《左传·宣公十五年》:”國君含垢。”杜预注:”忍垢耻。”陆德明《释文》:”垢,本或作詬。””詬”,《说文·言部》:”詬,謑詬,耻也。从言,后声。詬,或从句。”《玉篇·言部》:”詬,耻辱也。”《左传·定公八年》:”公以晋詬语之。”杜预注:”詬,耻也。”由此可知,《老子》原本作”詢”或”詬”,当从帛书甲、乙本。又,《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宗伯所说的那段”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的话,是当时的有名谚语。《老子》的这两句话,当為老聃提炼世谚而成之语,謂为”聖人之言”,实假托也。

又,河上公注云:”人君能受國之垢浊者,若江海不逆小流,则能长保其社稷,為一國君主也。”

THE END
点赞6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