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节老子以水之道为喻,说明”柔弱胜刚强”的道理。最后,又概括出了一个著名的辩证法命题–“正言若反”。
老子以水为喻,说明柔克刚之理,是有其社会根源和认识论根源的。春秋晚期,老子亲身经历了这个时代的巨大变革,亲自看到了曾为天下共主的周王朝由强盛衰跌下来,原先比周王朝国力弱得多的一些诸侯国,现在都超过了周王朝。这种社会变化,不能不对曾经做过周王朝史官的老子的思想产生重大的影响。
从认识论的根源上来说,老子看到了自然界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也”,特别是水之道的”攻坚强”之现象,所谓”水滴石穿”、水”磨铁消铜”、水”坏山推陵”者皆是也。任何坚强的东西都抵挡不了水,水蕴涵有无坚不克的特性,所以,老子就由此概括出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当然,”弱能胜强,柔能胜刚”的思想并不科学。”但是,它比起强能胜弱,刚能胜柔的认识来,毕竟反映了认识过程中的一个深化。因为后者(指’柔弱胜刚强’)是在承认强与弱、刚与柔对立的基础上,从一种联系、转化的观点来看问题,而前者(指’强能胜弱,刚能胜柔`)则还不了解这种联系和转化”(张松如语)。
水之道柔弱,水之性趋下居卑,老子又阐扬了屈辱卑下的观念。老子认为,只有卑辱自处,才能称”社稷之主”、”天下之王”。”屈辱卑下才为天下王”,这确实是一种用反面的形式来表达某种正面之理。由此,老子用辩证逻辑概括出了一个著名的辩证法命题–“正言若反”。当然,这个辩证法命题的提出带有一种普遍性的意义,实际上是《老子》书中辩证法思想的一个总纲。我们可以看出《老子》书中有许多”正言若反”的例子。如:”大成若缺”(最圆满好似欠缺),”大盈若”(最充实好似空虚),”大直如诎”(最正直好似枉屈),”大巧如拙”(最灵巧好似拙笨),”大辩如讷”(最雄辩的口才,好似口吃),”大赢如绌”(最有余利好似不足)(以上文句载《德篇》,通行本第四十五章),”明道如费”(明显之道好像暗昧),”进道如退”(前进之道好像后退),”夷道如类”(平坦之道好像崎岖),”上德若谷”(崇高之德好像卑下之谷),”大白如辱”(最洁白的好像污辱),”广德如不足”(最大之德好像不足),”建德如偷”(励行之德好像怠惰),”质真如渝”(质朴纯真好像混浊),”大方无隅”(最方正的反而没有棱角),”大器免成”(最大的器物,反而不成),”大音希声”(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响),”大象无形”(最大的形象,没有形体)(以上文句载《德篇》,通行本第四十一章),等等。孙中原指出:”《老子》就是从这些大量同类现象中概括出’正言若反’这个普遍原则的。这里连句子的结构都是类似的。在上述第四十五章的五个判断中,成和缺、盈和冲、直和屈、巧和拙、辩和讷本来是彼此相异的、互相排斥的、对立的,但是在某种条件下、某种意义上,表示某种特定事物的概念就和它的对方具有了统一性,二者互相包含,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彼此同一、一致。这样,在同一个判断中(在这里只有四五个字),就包含了对立概念的流动、转化,体现了概念的灵活性。当然,这种灵活性是有条件的。《老子》中的话也只在一定条件下才有意义。下面将要涉及的例子也应作如是观。《老子》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将辩证思想导向消极一面,如强调贵柔、守雌、无为、不争。我们在发掘《老子》思想中的合理因素时,不可忽略其消极一面。但是,辩证法或辩证逻辑告诉我们,人的任何一句话总有相对性和局限性,对古人的话也不能过分苛求。对上述第四十一章’明道若昧”(帛书作’明道如费’)等十二个判断,也可以作类似分析。黑格尔在评论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思维时说:’理性在他物中认识到此物,认识到在此物中包含着此物的对方。’《老子》的上述判断,也体现了这个思想。”(《中”正言若反”的朴素辩证思维原则》)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为善①?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②。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勶③。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4。(通行本为第七十九章)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