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01_05_校笺_02_水海

水海按:笔者从“无欲”、“有欲”为读派之说。蒋锡昌、张松如、张舜徽三家已对主“常无”、“常有”断逗派之说的大部分根据作了否定分析,笔者补充如下:应当肯定地说,在《老子》书中根本就没有出现过“恒无”、“恒有”的概念。俞氏谓:“若以‘无欲’、‘有欲’连读,既‘有欲’矣,岂得謂之‘玄’乎?”这是误解。《老子》下文所谓“玄之又玄”,盖指萬物之始的“无名”与萬物之母的“有名”而言,“无名”与“有名”,老子并没有规范它们的“有欲性”;恰恰老子在这里摒弃“有欲”,说“恒有欲也,以觀其所嗷”,就是说:“人不能无为恬淡觀妙守真,妄起贪求肆情染滞者,适见世境之有未体即有之空,所以不察妙理之精微,唯觀死生之归趣。”(顾本成疏)恒常有欲以觀“无名”、“有名”,那是觀察不到它们的妙理之精微的,而只能觀察到它们的表面归宿现象。恒以有欲只能觀其噭,而不能觀其眇也。可知老子是很轻视甚至想否定“有欲觀物”的方法的。若此,严灵峰所谓“常常有欲之人,自难虚静,何能‘觀徼’”之问,亦为多余之设难也。又,景龙本、易玄本、敦煌甲本、遂州本及《后汉书·西域传》注引皆无“故”字,“恒”作“常”,无“也”字,无“以”字,“眇”作“妙”,謂“常无欲,觀其妙”。顾欢本、景福本、邢玄本、楼正本、唐玄宗注本、唐玄宗疏本、李约本、强思齐本、(唐)李荣本、杜光庭本、宋徽宗本、司马光本、苏辙本、陈象古本、吕惠卿本、邵若愚本、林希逸本、陈景元本、董思靖本、王雱本、李霖本、李息斋本、彭耜本、金时雍本、无名氏本、寇才质本、邓锜本、赵秉文本、张嗣成本、杜道坚本、赵至坚本、吴澄本、赵孟頫本、庆阳本、磻溪本、楼古本、明太祖本、《永乐大典》本及《文选·海赋》注引《辅行记》二之六引皆无“故”字,“恒”作“常”,无“也”字,“眇”作“妙”,謂“常无欲,以觀其妙”。河上公本、王弼本、傅奕本、陆希声本、范应元本、李道纯本、林志坚本、危大有本、薛蕙本、焦竑本、释德清本等本“恒”作“常”,无“也”字,“眇”作“妙”,謂“故常无欲,以觀其妙”。

THE END
点赞14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