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02_05_校笺_21_水海

水海按:“不”,弗也(见《玉篇》和《经传释词》),《逸周书·大匡》云:“二三子不尚助不穀;”王引之谓下“不”字训为“弗”。又《公羊传·桓公十年》云:“其言‘弗遇’何?”注:“弗,不之深也。”可知“不”、“弗”互训。帛书本作“弗居”,今存河上公本和王弼本正皆作“弗”。当依帛书本。蒋锡昌说非是。

又,此三句笺义,对于“萬物作而弗始也”,劳健说:“不為始者,谓因其自然而不先為之创也。《国语》范蠡谏越王云:‘人事不起,弗為之始。’又云:‘人事不起而创為之始,逆于天而不和于人。’”冯达甫云:“不為始,不去创始,即不造作事端,只顺乎自然而归于无為。天之生物,本乎自然,物之生也,不得不生。它是不依赖于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它不能被创造,所以不為始。”按:宇宙间之萬物皆顺任自然发展变化,聖人不造不始,无事无為。

对于“為而弗恃也”一句,河上公注云:“道所施為,不恃望其报也。”高亨云:“河上公注是也。‘為’施也。‘恃’,德也,心以為恩之意也。為而不恃者,犹云施而不德,谓施泽萬物而不以為恩也。‘為’训‘施’者,《广雅·释诂》:‘為,施也。’盖‘為’可為施行之施,亦可為施予之施。《诗经·鳧鷖》:‘福禄来為。’来為,谓来施也。《礼记·祭统》:‘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奉之以物,道之以礼,安之以乐,参之以时,明荐之而已矣,不求其為。’不求其為谓不求祖先有所施于我也。并其证。《老子》书中常用‘為’為施予之义。八十一章曰:‘聖人不积,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既以為人己愈有’,言既以施予人而己愈有也。又曰:‘聖人之道為而不争。’言施予人而不与人争也。并其证。‘恃’训‘德’者,《庄子·应帝王篇》:‘化贷萬物而民弗恃。’民弗恃,犹言民弗德,谓民不以為恩也。《在宥篇》:‘会于仁而不恃。’不恃,犹言不德谓不以為恩也。二‘恃’字义与此同。《老子》、《庄子》书中之‘恃’字同于他书之‘德’字。《易传·系辞上》:‘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管子·正篇》‘爱之生之,养之成之,利民不德。’此他书用‘德’字之例。盖《老子》以‘德’為道德之德,故以‘恃’为恩德之德。‘恃’、‘德’古通用。《诗经·柏舟》:‘实维我特’,《释文》:‘特,《韩诗》作直。’《我行其野》:‘求尔新特’,《释文》:‘特,《韩诗》作直。’并其左证。”按:高谓“為”為施予,是也;谓“恃”為“德”,亦通。今从河上公注,“恃”作恃赖、凭借讲。此句言:有所施予,而并不恃望报答。

对于“成功而弗居”一句,河上公注云:“功成事就,退避不居其位。”李嘉谋云:“及其有功,非我之功,应物而已,故成功而不居。”王弼注云:“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王安石注云:“為之而不恃其為,功成而不居其功。此三者皆出于无我。唯其无我,然后不失己;非惟不失己,而又不失人。不知无我,而常至于有我,则不惟失己;非惟不失己,而又不失人(疑此上二‘不’字为衍字)。功成则居,居则与去為对。”

THE END
点赞6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