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04_述评

这一章节是继“道可道也”章节之后对“道”的又一种写状。

老子告诉我们,“道”是一种盅虚无形的东西;当然这种盅虚无形的东西,并不是一无所有的,“它蕴藏着无尽的创造因子”。因此,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永不枯竭的。以前,有的注译家说“道”是“虚空”子虚乌有的。其实,老子所说的“道沖”(或“道盅”),是就形体方面来比喻“道不可见”、“不可感触”的。“不可见”、“不可感触”的东西,并不能断定它就是虚空所无。王安石注云:“道有体有用。体者,元气之不动。用者,沖运行于天地之间。”道有体有用,它不过是一种原始的混沌状态的东西而已。如果说是“虚空”、子虚乌有,那它还能“用之有弗盈”吗?老子从“体”、“用”两个方面给“道”以“沖”和“有弗盈”的规定性,这就明确表示:道不是虚无、子虚乌有。在此基础上,老子赋予了“道”的本体性质。他说“渊兮似万物之宗”。“宗”,有的注译家说是“宗主”或“宗祖”的意思,也不为错;不过,把“宗”的原义解释为“本”(见《国语·晋语四》“礼之宗也”韦昭注语)或“根本”的意思,更精当。老子指出,“道”体深黯幽隐,不见其迹,正是如此,它才能成为万物之根本。道支配着万物,主宰着万物,它是万物存在和发展所需要所依恃的根本动力。老子追根求源,更深一步指出,世界上任何东西都不能同“道”相比似,“道”是“象帝之先”的。对于“象帝之先”,高亨有段解释较合《老子》之旨,他说:“象,犹似也。象帝之先,犹言似天帝之祖也。古者,祖先亦单称曰先。《礼记·曲礼》:‘士祭其先。’《中庸》:‘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孝经》:‘修身慎行,恐辱先也。’皆其证。···则先为祖先之先,明矣。有道,然后有天帝,故曰:‘象帝之先。’”“道”是“天帝”的祖先,可见,“天帝”也是由“道”产生出来的。这里,老子用“象帝之先”的结论,从根本上否定了“上帝创造万物”的神话。显然,这是一种具有无神论倾向的大见解。老子生活的春秋时期,郑国的政治思想家子产,曾经不相信“天道”神灵能对人产生危害,说“天道远,人道迩”。但是,子产还没有从理论上、从哲学世界观上这样的高度,给宗教、上帝、鬼神以根本性的打击,只是对鬼神采取存疑的态度而“互不干涉”罢了,这和孔丘的“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差不多。在当时,对“上帝”,从《诗经》、《左传》、《国语》等史籍记载的材料来看,还没有人敢否定它的存在,也没有谁敢贬低它的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只是说几句抱怨话,埋怨上帝不长眼,赏罚不公而已。虽然怨天、恨天、骂天,但是,一遇到委屈的事,还要向天帝倾诉衷肠呢。当然,这不能算作无神论。老子“象帝之先”的光辉思想,“前无古人的地方恰恰在这里,他说天地不过是天空和大地;他说道是万物的祖宗,上帝也不例外。”(任继愈语)

THE END
点赞11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