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05_01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老子》原作“芻(chú)狗”。“芻(简作刍)”作“蒭”,作“”,作“茤”,皆别写体也。“狗”,作“猫”,亦为别写体;作“苟”,则又為“猫”之省也。芻狗,是民间一种用草扎成的狗,作為祭祀时使用,用后即抛弃掉。苏辙云:“结芻以為狗,设之于祭祀,尽饰以奉之,夫岂爱之,时适然也。既事而弃之,行者践之,夫岂恶之,亦适然也。”林希逸云:“芻狗之為物,祭则用之,已祭则弃之。喻其不着意而相忘尔。···而说者以為视民如草芥,则误矣。”吴澄云:“芻狗,缚草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聖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芻狗為喻。”钱钟书云:“芻狗萬物,乃天地无心而‘不相关’、‘不省记’,非天地忍心‘异心’而不悯惜。···西人有云:‘大自然(natura magna)既生萬物以利人,而又使人劳苦疾痛,不识其為慈亲欤?抑狠毒之后母欤?’(ut non sit satis aestimare, parens melior homini an tristior norerca fuerit);又或云:‘就孕育而言,自然乃人之亲母,顾就愿欲而言,自然则人之后母耳’(Madre è di parto e di voler matrigna)。”按:诸家皆云芻狗即祭祀所结草狗,而河上公、王弼则注以“芻草”、“狗畜”二物,则大误也。老子言芻狗,喻用则重之,不用则弃之之意,天地对于萬物也是如此,并无爱恶之情。又,“天地不仁”,河上公注:“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王弼注:“天地任自然,无為无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严遵云:“天高而清明,地厚而顺宁,阴阳交通和流行,泊然无為,萬物自生焉。天地非倾心移意,劳精神,务有事,凄凄恻恻,流爱加利,布恩施厚,成遂万物而有以為也。此所谓‘天地不仁’。”吴澄云:“仁谓有心于爱之也。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童书业云:“‘不仁’,就是没有‘人心’。这里面含有自然的天地是没有人格的意味。···这种‘不仁’是自然主义的‘不仁’,与一般所说的‘不仁’不同。”按:“天地不仁”,“仁”,《中庸》谓:“仁者,人也。”所谓“天地不仁”,是说天地没有人心那样的偏爱,即是说,天地只是自然的物理性的存在物,并没有人类所具有的目的、感情、意志及价值意识,天地不是人格神。这是一种自然论的宇宙观。而王安石注谓:“天地之于萬物,··有爱也,有所不爱也。爱者,仁也;不爱者,亦非不仁也。”魏源等人认為老子的“天地不仁”,盖為“悲天无所归咎之词,然将诿之于天地”,“故感而言曰:‘悲哉天地有时而不仁乎,乃视萬物如土苴而听其生死也。”此实离《老子》之旨也。

THE END
点赞1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