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08_02_校笺_01_校勘

此句,帛书甲本如此;帛书乙本“静”假作“争”(上古二字皆为耕部)。今从甲本。《甲本释文》校“静”为“争”,校注并云:“‘而有静’,乙本作‘而有争’,通行本作‘而不争’,义正相反。按下文云‘夫唯不争,故无尤’,疑通行本是。”复旦本注云:“‘而有争’,‘有’,应作‘不’。”则校改为“而不争”。许抗生也校改为“而不争”,并云:“傅奕本、通行本皆作‘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与下文义合,今据改。”张松如云:“帛书甲本‘不争’作‘有静’;乙本‘不争’作‘有争’;显有讹误。”水海按:帛书甲本作“而有静”,则不误也。证之一:老子主“静”,如云:“燥胜寒,静胜炅,清静可以为天下正”;“我好静而民自正”;“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也”;“重为轻根,静为趮君”。证之二:水“道”虚静。本章节所说水“道”七善之一为“心善淵”,据王安石注云:“淵,静也。”苏辙注云:“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淵也。”这是形容水“道”的沉静之特点。总之,这里称“水善利萬物而有静”,是符合老子的主静思想特色的,也与下文水“道”之“善淵”之义相一贯。《甲本释文》校注谓“有静”为误,许抗生校改“有静”为“不争”,实不妥也。河上公本、王弼本、顾欢本、景福本、傅奕本、唐玄宗注本、唐玄宗疏本、李约本、陆希声本、杜光庭本、宋徽宗本、邵若愚本、陈景元本、苏辙本、董思靖本、王雱本、林希逸本、吕惠卿本、彭耜本、范应元本、杜道坚本、赵至坚本、林志坚本、吴澄本、张嗣成本、李道纯本、赵孟頫本、明太祖本、危大有本、薛蕙本、焦竑本、释德清本等本“有静”作“不争”,谓“水善利萬物而不争”。想尔本、景龙本、敦煌本、遂州本、御注本、邢玄本、楼正本、强思齐本、李霖本、李嘉谋本、陈象古本、司马光本、寇才质本、赵秉文本、庆阳本、楼古本、磻溪本、室町本等本“而有静”皆作“又不争”。

THE END
点赞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