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08_02_校笺_07_高明

高明云:“甲本作‘而有静’,乙本作‘而有争’,今本作‘而不争’或‘又不争’。‘有静’、‘有争’与‘不争’,三者意义差别甚大,其中必有讹误。帛书研究组在甲本‘静’后注一‘争’字,读作‘而有争’,注云:‘通行本作而不争,义正相反。按下文云:夫唯不争,故无尤,疑通行本是。’但是,从帛书二本共同记载的内容来看,似乎还可作另一种解释。帛书本身确有误句、错字、衍文等等,皆因抄写不慎而造成。但多是在其中一本中发生,一般是甲本误,则乙本不误;反之亦如是。从不发现两本同在一处,而且是共有同一错误者。尤其是甲、乙二本既非同一来源,亦非同时抄写,不可能出现如此巧合。故此仅据末句‘夫唯不争故无尤’,即断定甲本‘有静’与乙本‘有争’,统为‘不争’之误,似证据甚弱,难以肯定。帛书用字不严,‘争’字与‘静’字互假,甲本‘有静’可读作‘有争’,乙本‘有争’也同样可读作‘有静’。此文完全可以从甲本读作‘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静’。‘有’字有求取之义,《广雅·释诂》一:‘有,取也。’‘有静’犹言取于清静也。景龙、遂州诸本作‘水善利萬物又不争’,今据帛书譣之,其中‘不’字又像是后人仿王本而增入。王弼于‘水善利萬物而不争’下无注,仅於‘處衆人之所惡’下注‘人惡卑也’一句。河上公注云:‘衆人惡卑湿垢浊,水独静流居之也。’‘水独静流居之’,正是对‘有静’之诠释。”按:高说是也。

又,河上公注云:“‘水善利萬物而不争’,水在天为雾露,在地为泉源也。”

THE END
点赞9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