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10_01_校笺_14_水海

水海按:以上诸说,均不失为一家之言。但管见认为“抱”则为《老子》书所用楚方言,其义为“耦”(或“偶”)。扬雄《方言》卷二云:“抱,耦也。(郭璞注云:‘耦,亦匹,互見其义耳。’)荆、吴江湖之间曰‘抱’。”钱绎《方言笺疏》云:“按:抱字,与耦义相近。”可知“抱”为楚方言,其义为“耦”或“匹”。《老子》的“戴營魄抱一”,讲的是形体和精神应该统一。營魄,即前述魂魄,指精神而言;‘一’,即指形体。《老子》认为精神与形体应当耦合,不可離矣。“抱一”即形、神耦合。形、神耦合即达到了精神与形体的统一。显然,老子在这里宣扬的是一种形神“抱一”而达“静观”境界的原则。这种“抱一”而达“静观”境界的持见,实际上是老子无为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老子为楚人,当用楚语。所以帛书老子校笺译评536管见认为训“抱”为“耦”,较训“抱”为“守”、“合”、“載”、“执”、“專心”、“菢”等义为优。

又,“能”字,刘师培云:“此章六‘能’字均作‘而’。‘能’、‘而’古文相通,互相借用。如《诗经·芄兰》‘能不我知’,‘能不我甲’;《荀子·解蔽篇》‘则广焉能弃之矣’;《管子·任法篇》‘是贵能威之,富能禄之’;五语王引之均训为‘而’。”马叙伦云:“‘能’当如字读。若刘说当读‘營魄’绝句,始通。且亦惟此一句可作‘而’也。罗卷上三句‘能’字同,下三句作‘而’,若可为刘说之证。然自是古音读‘能’如‘而’,故《新序》以‘而’为‘能’。此文义当作‘能’,罗振玉藏唐写卷子本偶书作‘而’耳。”水海按:作“能”是,帛书乙本、河上公本、想尔本及《淮南子·道应训》引等汉代古本皆作“能”。

又,“毋”,他本皆作“无”。水海按:“无”、“毋”古通(二字上古皆为明母鱼部),见王引之《经传释词》。

又,“離”字,马叙伦云:“《文选·吊魏武文》注引:‘抱一能无離乎?’···‘離’借为‘’。《说文》曰:‘,坼也。’分離的離字当用此,今通作‘離’,后同。”水海按:作“離”是,诸家无异义。“離”乃为《老子》书中所用楚方言。“離”,罹也;“罹”,古多通用“離”。《诗经·王风·兔爰》云:“逢此百罹;”《经典释文》卷五云:“罹,本又作‘離’,力知反,忧也。”本章“能毋離乎”之“離”,《经典释文》云音为“力智反”。可知“離”、“罹”古音同。《尔雅·释诂》云:“罹,忧也。”朱季海《楚辞解故·離骚第一》又引《九章·惜诵》“纷逢尤以離谤兮”,而为之解说曰:“以逢、離对举,知二者于楚俗为代语。”此“代语”盖袭用扬雄《方言》旧词。今本《方言》卷十云“皆南楚江湘之间代语也。”郭璞注云:“凡以异语相易谓之代也。”是知“離”为楚“代语”,其义则为“忧”也。屈原就多次在《楚辞》中用“離”,并作著名长篇抒情诗《离骚》。“離”、“骚”皆为楚语。“離”即“罹忧”之义。《老子》的“戴營魄抱一,能毋離乎?”之“離”,亦即楚语也。《老子》这两句话的含义即为:形神耦(偶)合,能够使人不忧愁吗?老子主张形神统一而达到“静观”这种符合“无为”原则的境界。他十分忧虑时人形神不能耦(偶)合而“趮动”有为之举。因此,他在这里就发出了“戴營魄抱一,能毋離乎?!”的呼吁。若训“離”为“分離”、“散離”,则为常语“離”之义也,似不切合《老子》用楚方言之本义,故不取

又,宋刊河上公本、想尔本、景龙本、易玄本、英伦本、敦煌乙本、丙本、遂州本、葛玄序文本、李道纯本、林志坚本、刘惟永本等本“離”后无“乎”(下五“乎”字亦无),作“能无離”。敦煌唐写本S四七七《老子道经河上公章句》本、道藏河上公本、王弼本、顾欢本、傅奕本、景福本、楼正本、虞世南本、唐玄宗注本、唐玄宗疏本、李约本、强思齐本、陆希声本、杜光庭本、宋徽宗本、陈象古本、王安石本、司马光本、苏辙本、林希逸本、吕惠卿本、邵若愚本、董思靖本、王雱本、李霖本、陈景元本、彭耜本、范应元本、寇才质本、张嗣成本、杜道坚本、赵至坚本、吴澄本、赵秉文本、赵孟頫本、磻溪本、明太祖本、危大有本、薛蕙本、焦竑本、释德清本等本皆有“乎”字(下五“乎”字皆有),作“能无離乎”。

THE END
点赞9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