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11_述评

本章说明“有”、“无”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但主旨在于强调“无”的作用,反映了老子崇“无”的思想倾向。有人说本章主旨在于阐发“有”、“无”统一论。答曰:不合老旨也(见前注文)。有人说本章在于“证发无为乃可有为之旨,为君道而言也”(张舜徽语)。答曰:也不合老旨也。王夫之注衍本章,则深得老旨也。他说:“造有者,求其有也。孰知夫求其有者,所以保其无也?经营以有,而但为其无,岂乐无哉?无者,用之藏也。”王夫之认为:人们创造“有”,追求的也是那个“有”,比如造了车子,要的就是车轮、车篷等;造了房屋,要的就是房顶、墙壁等。而谁能想到,人们追求那个“有”,为的却是那个“无”呢?“当(党)其无,有车之用也”;“当(党)其无,有室之用也”:只有老子才有这种非凡的想法。王夫之说:“无”,不过是事物起作用的部分;造成了器物的“有”,也就有了起作用的“无”,人们并非老子那样推崇“无”。王夫之对老子崇“无”虽含有嘲讽意味,但他却看清了老子此章的本义。

老子是一位哲理大师。他竟以现实生活中与衣、食、住、行相关联的毂、器、室等这些中空的东西为观察点,洞察出了“无”的作用,从而概括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哲理,在中国哲学史上,实为罕见。当然本章所说的“有”、“无”,“是就现象界而言的”(陈鼓应语),与第一章所说的超现象界、本体界的“有”、“无”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THE END
点赞9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