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12_述评

《老子》这一段文字的主旨是反对追求侈欲,主张寡欲宁静,不被物役。吕惠卿说:“腹无知,目有见者也,是以圣人去彼有见有欲之追求,而取此无知无欲之虚静也。”明太祖云:“此专戒好贪欲,绝游玩,美声色,贵货财者。”这些看法无疑是抉髓之见。

物质文明的发达,无疑是社会的进步。一般人都看到了这一点,并且也为追求物质文明生活而奋斗。老子与众不同,他却指明物质文明为害的一面。他目击上层阶级的生活形态:过分追求视觉享受,致使视觉迟钝,不辨色彩;驰骋田猎,过分纵情享乐,致使吃睡不安,心不守舍;过分追求金银财宝,致使行为颓堕、道德败坏;过分追求味觉的享受,致使食而不知其味;过分追求听觉的享受,致使听觉麻木,不辨音调。因此他认为声色货利,是使人迷失本性的根源。为了不徇于外物,惑乱神志,就要像“圣人”那样“为腹”而“不为目”,务内而不逐外,在物质生活中,但求己身得到滋养,不求官能刺激、流逸奔竞、淫佚放荡。即董思靖所解《老子》之旨:“凡所欲之外物,皆害身者也,圣人但为实腹而养己,不为悦目而徇物。然食味别声被色,数者皆不可绝,惟虽动而不著于物,乃湛然无欲矣。··前章言虚中之用,此则戒其勿为外邪所实。”(魏源《老子本义》引)

THE END
点赞12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