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两句,帛书甲本作“愛以身為天下,女何以寄天下”,前句同此句;从上下文义看,后句不通。帛书乙本前句同此句,后句“若”作“女”;“女”,后来写作“汝”(“女”為“汝”的古字)。《集韵·语韵》:“女,尔也。通作‘汝’。”(“女”和“汝”為古今字,非為通假字)“汝”乃“若”之假借(上古“汝”為日纽鱼部,“若”為日纽铎部。鱼部【a】和铎部【ak】主要元音相同,可以对转,鱼铎通韵。故“汝”、“若”双声叠韵,可通假)。《甲本释文》、《乙本释文》、许抗生校文仍作“女”。高明则校为“如”。《乙本释文》校注:“《淮南子·道应训》引作‘愛以身為天下,焉可以寄天下矣’,似‘女’当作‘安’,义猶‘乃’。”实际上“女(汝)”為“若”之假,“若”猶“乃”也(见上文校笺)。道藏河上公本、宋刊河上公本、葛玄序文本、林志坚本“為天下”后有“者”字,“女”作“乃”,“寄”作“託”,“託”后有“於”字,句尾无“矣”字,谓“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以託於天下”。敦煌唐写本S四七七《老子道经河上公章句》、广明本作“愛身以為天下,用可以託於天下”。想尔本、敦煌丙本作“愛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王弼本、虞世南本、易玄本、楼正本、唐玄宗注本、陆希声本、宋徽宗本、陈象古本、吕惠卿本、董思靖本、王雱本、李霖本、邵若愚本、彭耜本、寇才质本、杜道坚本、张嗣成本、李道纯本、赵孟頫本等本作“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顾欢本作“以愛身為天下者,乃可託於天下矣”。景龙本作“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景福本作“愛身以為天下者,乃可以託於天下”。遂州本作“愛以身於天下者,可寄天下”。傅奕本、范应元本作“愛以身為天下者,則可以寄天下矣”。唐玄宗疏本、(唐)李荣本、杜光庭本作“愛以身為天下者,若可託天下”。李约本作“故愛以身為天下,若可以託天下”。林希逸本、大田晴轩本作“愛以身為天下,乃可以託於天下”。程大昌本作“愛以身為天下,若可以託天下”。陈景元本作“愛以身於為天下,則可以寄天下”。(宋)李荣本作“愛以身為天下者,乃可託於天下”;释德清与之同,唯无“者”字。吕知常本作“爱以身為天下者,則可以託天下”;白玉蟾本与之同,唯第二句末有“矣”字。司马光本作“爱以身為天下者,可以寄天下矣”。邓锜本、吴澄本作“爱以身為天下,則可以託天下”。明太祖本作“愛以身為天下,乃可以託天下”。危大有本作“愛以身為天下,則可託於天下”。《永乐大典》本、徐大椿本作“愛以身為天下,乃可以託於天下”。薛蕙本、焦竑本、周如砥本和姚鼐本作“愛以身為天下者,可以託天下”。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