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14_10_校笺_12_水海

水海按:“沕”(mì),潜藏,隐没。《集韵·质韵》:“沕,潜藏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裴骃集解引徐广曰:“沕,潜藏也。”司马贞索隐:“张晏曰:‘沕,音密,又音勿也。’”“望”,茫然不可見。《释名·释姿容》:“望,茫也。远视茫茫也。”“沕望”,即潜隐,茫然不可見之义。“惚恍”,若有若无,不清晰,形狀不可辨认。《文选·潘岳》“古往今来邈矣悠哉,寥廓惚恍,化一而甄三才”,李善注:“寥廓惚恍,未分之貌也。”河上公注:“忽忽恍恍,’若存若亡,不可見之也。”王弼注:“‘惚恍’,不可得而定也。”邵若愚注:“无中似有曰‘恍’,有中似无曰‘惚’。”清世祖注:“惚恍者,若有若无、出入变化之意。”“惚恍”与“沕望”之义同。“沕”,上古明纽质部,拟音【mǐět】;“望”,明母阳部,拟音【mǐwan】。“惚”,晓母物部,拟音【xuet】;“恍”,晓母阳部,拟音【xuan】。“忽”,与“惚”同音;“怳”,晓母阳部,拟音【xǐwan】。“芴”,明母物部,拟音【mǐwet】;“芒”,明母阳部,拟音【man】。因质部【et】和物部【at】,主要元音相近,韵尾相同,故可旁转,质物合韵,“沕”、“惚”、“忽”、“芴”则叠韵通假。因“望”和“恍”、“怳”、“芒”皆為阳部,故可叠韵通假。是如“沕望”、“惚恍”、“忽怳”、“忽恍”、“芴芒”,皆可假借而通用。“恍惚”,则為“惚恍”的倒用。但今从帛书乙本作“沕望”。

THE END
点赞1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