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海按:高明之说是,《老子》原本当作“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執”,持,把握。《广韵·缉韵》云:“執,持也。”顾本成玄英疏亦谓:“執,持也。”“御”,治,治理。《玉篇·彳部》:“御,治也。”《广韵·御韵》:“御,理也。”《国语·周语上》“百官御事”,韦昭注:“御,治也。”《诗经·大雅·思齐》“以御於家邦”,郑笺云:“御,治也。”“有”,通“域yù”。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有’,假借為‘或’,即‘域’字。”此两句义谓:把握住现今的“道”,治理今天的天下国家。或謂“御”,驾驭,统领;“有”,指现实存在的有形之物;两句之义则謂:把握住现今的道,用它来驾驭现有的具体事物。此释亦通。帛书本和今本一字之异,即可观道家与儒家治国处世之不同。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即所谓“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可知此為儒家传本改《老子》原经文“今”為“古”明矣。而道家则清楚知道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要从发展变化中察诸事,把握今以御今。帛书另一处“自今及古”,也反映了“厚今”的发展变化思想。又,承继《老子》思想的黄老道家亦谓:“欲知来者察往,欲知古者察今。”(《鹖冠子·近失篇》)“以今之事,观古之道。”(《鹖冠子·王铁篇》)“察今可以知古。”(《吕氏春秋·察今篇》)“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同上)“夫殷变夏,周变殷,春秋变周,三代之礼不同,何古之从?”(《淮南子·氾论训》)由此,亦可旁证帛书《老子》作“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文字之正确。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