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14_13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老子》原本当作“紀”,帛书乙本作“紀”即其证。作“己”者,因抄刻者写“紀”的初字“己”而致也。

关于“紀”之义,诸说纷纭。其一训“紀”为“纲紀”。河上公注云:“人能知上古,本始有一,是謂知‘道’,纲紀也。”顾本成玄英疏云:“‘古始’,即无名之道也。若知无始无终,而终而始,不古不今,而古而今,用期古道,以御今世者,可謂至道之纲紀也。王曰:‘守古无為之道,制御今之有為之世,镇此躁动之俗,反古淳素之始,陶炼变化,是得道纲紀也。’”唐玄宗疏云:“能知古始,无為而理,当抱守淳朴,爰清爰静者,是知无為之理,是道之纲紀也。”范应元云:“虚通之道,自古固存,当持此以理今之事物也。能知自古生物之始,此乃常道之纲紀。執古道以御今,如网有纲紀而不紊也。”

其二训“紀”為“经紀”。想尔注:“今自勉励守道真,即得道经紀也。”

其三训“紀”为“宗”。王弼注云:“无形无名者,万物之宗也。虽今古不同,时移俗易,故莫不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故可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上古虽远,其道存焉,故虽在今可以知古始也。”释“紀”為“宗”,“宗”即始、根之意。

其四训“紀”為“德”。吕吉甫云:“道不可執也,得此则可執之以為德矣。執德以為紀。”吴澄云:“此章专言德迹之呈露者,··曰夷、曰希、曰微、曰一,皆指常德而言也。··德在有无之间,虽若有名而不可名。反还其初,则歸於无物之道。《庄子》所謂‘德至同於初’是也。道,无物也,故无狀无象;德,有名也,故可状可象。道紀者,德也;謂道散為德,如理丝之缕,有条而不紊也。能知此道,则知此德為道之紀也。”

其五训“紀”為“总要”。奚侗云:“《礼记·乐记》‘中和之紀’,郑玄注:‘紀,总要之名也。’”蒋锡昌云:“‘古始’,泰初无名之始也,与上‘古’字谊同。顾本成疏:‘古始,即无名之道也。’‘能知古始,是謂道紀’,謂圣人能知泰初无名之道,是謂得道之总要也。”

其六训“紀”為“纲维”。高延第云:“執古可以治今,居今亦可以反古,皆以道為纲维也。”

其七训“紀”為“基”。马叙伦云:“‘紀’,借為‘基’。《诗经·终南》‘有紀有堂’,毛传曰:‘紀,基也。’‘堂’、‘紀’对文,即借‘紀’为‘基’也。《庄子·达生篇》‘彼将处乎不淫之度,而臧乎无端之紀。’‘度’借為‘宅’,‘宅’、‘紀’对文,是亦借‘紀’為‘基’也。”朱谦之也主此说(见前)。

其八训“紀”為“理”。顾广圻注《韩非子·解老》所说“道,理之者也”云:“详《老子》第十四章有云:‘是謂道紀’,此当解彼也。紀,理也。”王先慎云:“顾说是也。道字逗。紀、理义同,故《道经》作‘紀’,《韩非子》改為‘理’。”(见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注引)陈奇猷云:“顾,王说皆是也。盖《韩非子》多以‘理’為法纪之义,下文‘物有理不可以相薄’,《难一》‘桓公不能领臣主之理’,《制分》‘实故有所至而理失其量’,‘理’字皆当训為‘法紀’。《主道》‘道者万物之始,是非之紀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治紀以知善败之端’,‘紀’与此文理义同。‘理’既是法紀,故下文曰‘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老子》作‘紀’,《韩非子》作‘理’,其义一也。”高亨《老子正诂》云:“按:《白虎通义·三纲五紀》篇:‘紀者,理也。’《国语·晋语》:‘礼以紀政。’韦注:‘紀,理也。’是道紀犹云道理矣。《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又曰:‘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也。’是古之所謂理,即今之所謂形态性质也。道理即謂道之形态性质矣。是謂道紀者,言以上所云乃道之形态性质也。”

其九训“紀”為“规律”或“规则”与法则。任继愈译“是謂道紀”為:“这叫做‘道’的规律。”陈鼓应云:“‘道紀’,即道的规律。”吴怡云:“‘道紀’中的‘紀’是针对‘始’而来,有了‘始’之后,便有发展,‘紀’便是这些发展的轨迹。这个‘紀’就像‘紀录’、‘紀载’一样,不过‘道紀’不是人去紀录,而是道的生化作用所留下的规则。有了这个‘道紀’,尽管我们看不見、听不到、摸不着道体,但我们却可以依於‘道紀’而行,而和天地万物的生化同发展。”余培林云:“‘道紀’,道的纲紀,道的规律。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无不有其规律,所謂万变不离其宗。若能執本知要,则可以不变应万变了。万物的生长变化,都不能离开道的规律,我们如能了解道,就能了解道的规律,也就能了解万物生长变化的情形了。”尹振环云:“把握今天的道,用它来驾驭今天的事物,以此可以推知古代万物的起源,这就是认识道的法则。”

其十训“紀”為“总裁”。张松如云:“‘道紀’,今语译作‘道的总裁’,总要而裁制的意思。”

THE END
点赞8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