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15_11_校笺_15_水海

水海按:今通行本多在首句前冠以“孰能”二字,使原经文的陈述句,变為疑问句,然想尔本、顾欢本、遂州本三本无此二字,且二句经文与帛书乙本庶几相同。“孰能”二字当為后人所增,非《老子》原经有之。王弼注中有“夫晦以理,物则得明”语,本為下文“濁以静”與“安以動”二语作解,然易顺鼎、马叙伦二人据此,皆谓经文盖脱“孰能晦以理之徐明”句;今論帛书甲、乙本,原经文仅有“濁以静……”與“安以動···”句,易氏、马氏之说非也。“濁而静之,徐清”,“徐”,舒缓、慢缓之义。《说文·彳部》:“徐,安行也。”《尔雅·释天》李注云:“徐,舒也。”《广韵·鱼韵》:“徐,缓也。”《说文通训定声》援引《春秋·无命苞》云:“徐之言舒也。”《释名·释州国》:“徐,舒也。土舒缓也。”此两句经文谓:混濁的水,使它沉静下来,慢慢地澄清。陈鼓应云:“‘濁’,是动荡的状态,体道之士在动荡的状态中,透过‘静’的工夫,恬退自养,静定持心,转入清明的境界。这是说明动极而静的生命活动过程。”

又,河上公注云:“···水之濁止而静之,徐徐自清也。”

THE END
点赞1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