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海按:“夫唯···是以···”,古汉语固定格式,由连词性结构“夫唯”和连词“是以”组成。整个格式表示因果关系。“夫唯”(夫惟)用于前一个分句,引出原因来,并表示其唯一性;“是以”用于后一个分句,引出结果。可译為“正因為··所以····”。“夫唯(夫惟)。..故…”與“夫唯(夫惟)·..是以··”同。《文子·十(九)守篇》引作“夫唯不盈,是以弊不新成”,则作“夫唯.··是以…·”,正与帛书《甲本释文》合。又,“是以”下有“能”字,《淮南子·道应训》引经文即有“能”字,与帛书本合。王叔岷云:“《七签》引此,‘是以’下亦有‘能’字。”于大成云:“朱弁本、《道藏·缵义》本‘是以’下正有‘能’字,此《老子》十五章文也。”刘骥本、大田晴轩本无“能”字,则误捝也。刘师培谓“‘能’,义與‘寧’同”,甚是。王引之《经传释词》云:“‘能’与‘寧’一声之转,而同训為‘乃’,故《诗经》‘寧或灭之’,《汉书·谷永传》作‘能或灭之’。”又,“敝”,破旧、破坏、破缺之义。《玉篇·部》:“敝,坏也。弊,同敝。”吴澄注:“成谓完备,凡物敝则缺,敝而缺者不盈也。”则训“敝”為缺失。俞樾则云:“‘蔽’乃‘敝’之假借字”,诚是。但是,俞氏据《淮南子·道应训》,而谓此经文為“故能弊而不新成”,则不确也。帛书《老子》作“是以能敝而不成”,无“新”字,傅奕本经文正與帛书本同。想尔本、景龙本、遂州本、(唐)李荣本、司马光本因“不”、“復”音近而误作“能弊復成”,但也不作“···新成”。显见《老子》原经文即当如帛书(释文)本。今存河上公本、王弼本等本“新”字乃后人见二十二章“敝則新”,而于此章“成”前妄增者也。马叙伦校订為“能敝而復新成”,妄改《老子》原文,亦不可取。“能敝而不成”,其“不成”就是“不成器”,即四十一章的“大器晚成”(帛书乙本作“大器免成”)的“晚成”(“晚成”或“免成”,即无成、不成的意思)。余培林说:“正因為‘不成’,所以‘深不可識(志)’;所以‘不成’一词,和前文‘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志)’遥相呼应。文字首尾一体,思想脉络连贯。‘蔽而不成’,王弼本原作‘蔽不新成’,后人多改作‘蔽而新成’,意思都不很通畅。帛书《老子》隶本作‘蔽而不成’,意思才豁然显露。”《老子》此两句则谓:(守此道的人,不追求自满;)正因為不追求自满,所以才破缺而不完满。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