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15_述评

本章节旨在说明善道者的修养、表现和精神境界。

老子认为,道是深奥玄妙、恍惚不可捉摸的,得道者的精神境界也是深远通达、难以令人记识的。这种人办事冷静谨慎、思虑周全,举止谦恭庄重,生性洒脱空豁,为人浑厚质朴。尤其是这种人不追求盈满,所以能“敝而不成”。而有道者之所以要“不盈”,那是取法于“道”体的“虚无”的结果。《尚书·大禹谟》谓“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的观念,恐怕多少受到了《老子》此处“守谦”、“不盈”思想的影响。陈鼓应曾精辟评谓:“老子在这里对体道之士的描写,很自然地使我们联想起庄子在《大宗师篇》对于‘真人’的描写。把他们心中的理想人物作一个比较,老子所描绘的人格形态,较侧重于凝静敦朴、谨严审慎的一面;庄子所描绘的人格形态,较侧重于高迈凌越,舒畅自适的一面。庄子那种超俗不羁,‘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格形态是独创一格的。在他笔下所构画的那胸次悠然、象恢弘的真人,和老子所描绘的体道之士比较起来,显得很大的不同。老子的描写,素朴简直;他的素材,都是日常生活和自然风物的直接表现。庄子则用浪漫主义的笔法,甚至于发挥文学式的幻想,将一种特出而又突出的人格精神提升出来。”

THE END
点赞11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