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16_01_校笺_01_校勘

此二句,前句帛书甲本同,后句甲本作“守情表也”,“情”為“静”之假借(上古二字皆為从纽耕部),“表”字,《甲本释文》校注云:“表,乙本作督,通行本作篤。《淮南子·道应训》引亦作篤。表或是裻(dū)之误。”按:《说文·衣部》:“裻,··从衣、叔声。”《说文·目部》云:“督,察也,···从目、叔声。”徐铉注“裻”為“冬毒切”(dú),上古则為定母觉部【deuk】;而“督”,《广韵》则謂“冬毒切”(dū),上古则為端母觉部【teuk】。可知二字上古是叠韵,可以通假,“裻”当是“督”之音假。高明謂“‘裻’字或从衣毒声,写作‘祷’,‘’、‘篤(简作笃)’二字同音”,则误矣。乙本同此两句。今从乙本。想尔本、王弼本、顾欢本、御注三本、邢玄本、遂州本、楼正本、李约本、陆希声本、强思齐本、成玄英本、杜光庭本、宋徽宗本及其他宋元明清人(不包括元人赵孟頫)本“至”作“致”,无两处“也”字,“督”作“篤(简作笃)”,謂“致虚極,守静篤”。河上公本无两处“也”字,“督”作“篤”,謂“至虚極,守静篤”。景福本无两处“也”字,“督”作“”,謂“至虚極,守静蕉”。景龙本、赵孟頫本“至”作“致”,无两处“也”字,“督”作“”,谓“致虚極,守静”。傅奕本“至”作“致”,无两处“也”字,“静督”作“靖篤”,谓“致虚極,守靖篤”。室町本作“致虚極也,守静篤也”。卢裕注:“致情虑,致虚極也;而心恒寂,守静篤也。”卢裕本亦作“致虚極,守静篤”。

THE END
点赞12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