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38_03_校笺_11_水海

水海按:帛书乙本作“上德无為而无以為也”是也。俞樾、马叙伦、许抗生等人皆失校,而张松如、陈鼓应正校为“上德无為而无以為”。据帛书甲、乙本可知,《老子》没有说过“道常无為而无不為”的话,也没有说过得道的人“无為而无不為”的话。帛书甲、乙本有“道恒无名”之语,而王弼等本则作“道常无為而无不為”(见王本第三十七章)。又,帛书甲、乙本在“為学者日益”一节中,损缺“无為而无以為”一句,而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则校订为“无為而无不為”,这并非帛书《老子》原文。郑良树云:“《老子》三十八章有句话:‘上德无為而无以為。’《韩非子·解老》引作‘上德无為而无不為’,俞樾认為《韩非子》所据者為古本,今本作‘上德无為而无以為’者,乃后人所改。同意俞氏的说法有陶方琦、马叙伦、高亨、蒋锡昌及严灵峰先生等。‘上德无為而无不為’乃与‘道常无為而无不為’同為《老子》权谋法术的哲学根据地矣。今检帛书甲、乙本,此句当以今本為是;老子谈‘无為’,谈‘无以為’,老子不谈‘无不為’!···大概《韩非子》在解释《老子》、利用《老子》之际,于老子‘无為’思想别有会心地了解,乃创立‘人君无為,臣下无不為’的政治法术。后人不察,竟以此权谋法术加在老子朴素的哲学上。帛书《老子》的出土,正可以澄清后人对老子哲学的误会,并可以了解法家如何改变老子的思想。”郑说是。又按:“无為”,顺任自然,不恣意妄為。把“无為”释为“没有作為”(《中国哲学史资料简编》先秦部分,下册)、“无所作為”(复旦大学哲学系《老子注释》)、“无所表现”(任继愈)、“无所為”(许抗生)、“主观上无所作為”(吴光),则皆悖于《老子》本义。车载云:“无為,与不為之意有别,守株待兔是不為,而非无為。无為,有不妄為之意。顺其自然,是不妄為,而非不為。老子所说的无為一语,乃顺其自然之意,而非守株待兔可比。”“无以為”,高亨云:“无以為者,无所因而為之。”即没有因為什么而作為。以,《玉篇》云:“為也。”為,读去声,即wèi,“因為”之“為”也。张松如译“无以為”为“无所作為(wéi)”,则不确。顾欢、魏源等释“以”為“用”,亦不确。又,其他诸本在此句之后,尚有“下德為之而有以為”句,帛书甲、乙本皆无,《韩非子·解老》亦无。刘殿爵说:“帛书本是三分,上德、上仁、上义,文中‘无為’与‘為之’相对,‘无以為’与‘有以為’相对。上德居上,既‘无為’又‘无以為’;上仁次之,虽不能‘无為’,尚能‘无以為’;上义居下,既不能‘无為’,又不能‘无以為’。上、中、下层次分明。王弼本加上‘下德’作四分,结果‘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与‘上义為之而有以為’相重复。这样,显见《老子》文句原来是如帛书本作‘三分’的,后人改作‘四分’时,改得不得其法,便陷于重复。原来都是句与句之间相对,但傅本改‘无以為’作‘无不為’,便与上文‘无為’相对,成为句中相对,而与全文体例不合。要之,作‘无為而无不為’不论是在傅本抑在《韩非子》都显然是后人所改。”又据高明云:“此章主要讲论老子以道观察德、仁、义、礼四者之不同层次,而以德為上,其次為仁,再次為义,最次為礼。德仁义礼不仅递相差次,每况愈下,而且相继而生。如下文云:‘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德仁义礼之间各自差距如何?老子用‘无為’作為衡量四者的标准,以‘无為而无以為’最上,‘為之而无以為’其次,‘為之而有以為’再次,‘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最次。据帛书甲、乙本分析,德仁义礼四者的差别非常整齐,逻辑意义也很清楚。今本衍‘下德’一句,不仅词义重叠,造成内容混乱,而且各本衍文不一,众议纷纭。如王弼诸本衍作‘下德為之而有以為’,则同‘上义為之而有以為’相重;傅奕诸本衍作‘下德為之而无以為’,则同‘上仁為之而无以為’相重。由此可见,‘下德’一句在此纯属多余,绝非《老子》原文所有,当為后人妄增。”

THE END
点赞1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