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17_01_校笺_14_水海

水海按:“大”(tài),后来写作“太”。江沅《说文释例》:“古只作‘大’,不作‘太’。《周易》之‘大极’,《春秋》之‘大子’、‘大上’,《尚书》之‘大誓’、‘大王王季’,《史记》、《汉书》之‘大上皇’、‘大后’,后人皆读为‘太’,或径改本书,作‘太’及‘泰’。”《释文》:“‘大’,音太。”吴澄亦云:“‘大’,音泰。”又,邓锜、焦竑等本皆作“不知有之”;今譣帛书甲、乙本,皆作“下知有之”;再譣之古籍,《韩非子·难三》引此文作“下智有之”(‘智’乃‘知’之假借),《文子·自然篇》作“下知而有之”,《淮南子·主术训》作“下知有之”。由此可知《老子》原本作“下知有之”,元、明、清某些刊本作“不知有之”者,乃后人窜改所致之。“大上,下知有之”:大上,意即最好的君主。下知有之,下面民众只知道有他(君主)存在。

又,河上公注云:“太上謂太古无名之君也。下知有之者,下知上有君,而不臣事,质朴也。”

THE END
点赞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