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18_02_校笺_12_水海

水海按:“知”(zhì),后来写作“智”,智慧之谊。《集韵·寘韵》:“智,或作知。”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矢部》:“‘知’,智慧即知识之引申,故古只作‘知’。”《论语·里仁篇》:“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陆德明《释文》:“知,音智。”《老子》原本作“知慧”。作“惠”者,乃“慧”的假借(上古二字皆为匣纽)。“僞(简作伪)”,僞诈,欺诈。《说文·人部》:“僞,诈也。”《广韵·真韵》:“僞,欺也。”《尚书·周官》:“恭俭惟德,无载尔僞。”孔传:“言当恭俭惟以立德,无行奸僞。”《孟子·万章上篇》:“然则舜僞喜者与?”赵岐注:“僞,诈也。”“知慧出,安有大僞”,义即:智慧出现了,于是就有大僞奸诈产生。老子自有他的智慧观,他并不一味反对“智慧”(参看拙著《老子楚语考论》“当(党)”字条中关于对老子“聖智观”的论述),此处只是说明“大僞”产生的社会思想背景,是“知慧”的出现。顾本王注(马叙伦考证为宋齐间人王玄载注)云:“大道之时,无知无欲,物皆怀德,外用不显;道功既息,权诈兹兴,饬智惊愚,耀才动俗,朴散淳离,奸情并作,故曰‘大僞’。”

又,河上公注云:“智慧之君贱德而贵言,贱质而贵文,下则应之以为大僞奸诈也。”

THE END
点赞14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