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18_03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今多数通行本无“安”字,当从帛书本补正。《老子》原本当作“孝慈”。“子”虽与“慈”可通假,但不能作“孝子”,因“孝子”是对“父母”而言;若对“六親”,则义不相一致。蒋锡昌说是,马叙伦说非是。至于高亨改“慈”为“孫”,以使“孫”与下文“臣”相韵,实为削足适履,殊不知“此章‘大’、‘智(知)’、‘六’、‘國(邦)’相韵于上句之首,‘廢’、‘出’、‘和’、‘亂’又协于上句之末”(参见马叙伦《毛诗正韵·后序》)也。又,《老子》并不反对“孝慈”,如说:“绝仁弃義,而民復孝慈;”“吾恒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此处谓“六親不和,安有孝慈”,只是说明“孝慈”产生的社会思想背景。蒋锡昌说:“此谓世君失德,不能和于六親,民皆化之,乃倡孝慈之名以为救济也。”顾本成玄英疏云:“淳和之世,偏爱不彰;六纪失序,孝慈方著。是以周德既衰,浇竞斯起,致彼曾、闵之徒显其高行。”

又,河上公注云:“六纪绝,親戚不和,乃有孝慈相牧养也。”

THE END
点赞12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