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18_述评

这一章节旨在说明“仁义”、“大伪”、“孝慈”、“贞臣”产生的社会思想背景。老子认为,“仁义”、“大伪”、“孝慈”、“贞臣”等都是在君上失道丧德的病态社会条件下出现的。至德之世,道德敦朴,人皆仁义,所以仁义不见;及“大道”废弃,才倡仁义,以挽颓风;上用智慧以治,下则以“大伪”应之,正所谓“以知知(治)邦,邦之贼也”。在这样的颓风下,六亲不睦,就用孝慈来匡正;政治腐败混浊,方显出了贞臣的本色。显然老子的这些愤激言辞,是对春秋晚期天下动乱、诈伪滋起、忠孝不行、掌权阶级以“仁义”之名进行统治的社会现状的抨击。当时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也在“天下无道”的情况之下,提倡“仁”、“义”、“礼”等。老子不仅对“天下无道”的社会现状不满,而且也反对儒家以“仁”、“义”、“礼”挽救社会颓败的主张。

徐梵澄指出:“老子盖由洞明历史而成其超上哲学者。旷观乎百世之变,而自立于九霄之上,下视人伦物理,如当世之哓哓者,若屑屑不介意,独申其还淳返朴之道。此在其理论亦无可非难。其意以谓倘使大道不废,则仁义不彰。人皆行乎仁义,则亦无所论于仁义,此同于孟子所谓性之者也。犹如家庭和睦,老老幼幼各得其所,一顺乎天属之亲,则亦无庸表其子孝父慈,当其为仁、为义、为孝、为慈,亦不自谓且不自知其为仁、为义、为孝、为慈,是返其本于不立仁义之境,为淳朴之高境,于理论至卓。”老子通过对社会政治现象的评述,指出“仁义”与“大道废”,“大伪”与“知慧出”,“孝慈”与“六亲不和”,“贞臣”与“邦家乱”是相反相成,揭示出了它们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关系,表达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THE END
点赞9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