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19_01_校笺_12_水海

水海按:《老子》原本当作“知”。想尔本、傅奕本等本即作“知”。《庄子·胠箧篇》和《在宥篇》两次援引皆作“知”。“知”,后来写作“智”。又,帛书甲本与通行本无“而”字,乙本有“而”字义盛。“而”转折连词,然而,反而。“絶聖棄知”:“聖(简作圣)”,《说文·耳部》:“通也。”《左传·文公十八年》“齐、聖、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孔颖达疏:“聖者,通也,博达众务,庶事尽通也。”李孝定《甲骨文字汇释》:“(甲骨文)象人上着大耳,从口,会意,聖(今简作圣)之初谊为听觉官能之敏锐,故引申训‘通’,贤能之义又其引申也。”本经文“聖”之谊是不合“道”的标准的聪明、才智。王弼注:“聖、智,才之善也。”想尔注“聖”為“诈聖”,注“知”為“耶(邪)文”。陈鼓应注:“‘聖’字在《老子》书里有两种用法:一為聖人的‘聖’,乃是指最高的修养境界;另一为自作聪明的意思。这里的‘聖’即属于后者。”唐玄宗疏云:“聖者,有為制作之聖。智者,凡俗矜徇之智。制作之聖则有迹,矜徇之智则非真。”制作之聖立刑罚,智才之知弄巧诈,皆违背“道”的无為原则,故当在絶、棄之列。

THE END
点赞7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