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19_述评

本章节内容与上一章节内容相承接。上章批判了病态社会,本章就提出了解决病态社会问题的主张。

承上章“知慧出,安有大伪”,本章主张杜绝抛弃这种诈圣伪智奇巧,指出:“圣”、“智”、“巧”产生法制巧诈,用法制巧诈治国,便成为扰民的“有为”之政。抛弃这种扰民的举措,民众自然能得到百倍的益处。“仁义”本是导善的,但在当世却变成了虚仁假义。“为之仁义以矫之,则并与仁义而窃之。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庄子·肤箧篇》)这种矫揉造作式的仁义道德,恐怕在春秋战国之际就流行了,其遘害至深,使人们迷失本性。所以老子认为要杜绝抛弃这种仁义道德。使人们恢复到单纯朴素、清心寡欲的自然状态。老子针对时弊,综括式地提出了“见素抱模,少私而寡欲”的治世之方,这种治方,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还淳”(河上公语),使世人保持淳厚朴实的天性。

宋徽宗曾评此章云:“道之与性,一而不杂,离道为德是名圣智。圣智立,而天下始有乔诘卓挚之行,惊愚而明污,誉尧而非桀,则圣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绝而弃之,与道同体,则各安其性命之情,其利薄矣。孝慈,天性也。蹩躠为仁,踶跂为义,而以仁义易其性矣。绝仁弃义,则民将反其性而復其初,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其于孝慈也何有?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有利欲之心者,不顾其义,是皆穿窬之类也。先王以人道治天下,至周而弥文,及其弊也,以文灭质,文有余而质不足,天下举失其素樸之真,而日沦于私欲之习。老氏当周之末世,方将去其弊而使之反本,故攘弃仁义,绝灭礼学,虽圣智亦在所摈。彼其心岂真以仁义圣智为不足以治天下哉?先王之道若循环,救文者莫如质,故令有所属,谓见素抱樸,少私寡欲也。语曰:‘绘事后素。’素未受色,见素则纯粹而不杂。经曰:‘樸散则为器。’樸未尝斫,抱樸则静一而不变。《庄子》曰:‘同乎无欲,是谓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自营为私,而养心莫善于寡欲。少私寡欲,则定乎内外之分,辨乎真伪之归,德全而性复,圣智之名泯矣。”老子的治政价值标准贵质樸,而反对圣智、仁义、巧利之类的文饰,认为这些文饰违背了人性的自然性;巧饰的流行严重地钳制着人们的自然本性;所以,他对这种由文饰造成的虚伪的文明深恶痛绝,坚决抛弃,从而回归素模寡欲的人性境界。在当时道、儒关于“文”、“质”之辩的争论中,老子的重质思想无疑具有批判社会现实、使人性解放的进步意义。

THE END
点赞8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