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20_01_校笺_08_水海

水海按:“絶學,无憂”句作為下章(通行本二十章)之首句,显然它与下文“唯之與阿·..”文义无法联系,故河上公本、王弼本等旧本分章有误。但把该句作為“絶聖棄知·.·”章的末句,也有不妥。如帛书乙本谓“見素抱樸,少私而寡欲”,其句子结构形式与“绝學无憂”句式结构有别。按乙本的结构形式,当到“···而寡欲”,应该停顿了,不能再有它文了。假若它属今本第十九章,那么它应该排在“絶聖棄智····”或“絶仁棄义···”之后及“絶巧棄利”之前;若為此排序,可是下文出有“此三者(言)之句,与“三者(言)”不合。这就意味着,“絶學无憂”句既不能在十九章之中或之末,也不能在二十章之首。据推测,此句為《老子》的一个重要话题,它应单独成一章节。《老子》书本来就是语录体式,单独成一章节并不為过。《论语》的《子罕篇》“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雍也篇》“雍也可使南面”,《宪问篇》“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卫灵公篇》“有教无类”等,都是一句一章的。

又,“絶學,无憂”:“絶學”指絶棄诈聖僞智假仁假義之學。“无憂”,即没有憂虑。河上公注云:“絶學不真,不合道文。除浮华则无憂患也。”严遵云:“俗學则尊辩贵知,群居党议,吉人得之以益,凶人得之以损。天地之内吉人寡而凶人众,故學之為利也浅而為害也深。夫凶人之为學也,犹虎之得于羽翼,翱翔游于四海,择肉而食。圣人絶之,天下休息,不教而自化,不令而自伏也。”(强思齐《道德真经玄德纂疏》引《道德真经指归》)唐玄宗注云:“絶有為俗學,则淳朴不散。少私寡欲,故无憂也。”范应元注云:“絶外學之僞,循自然之真,则无憂患。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老氏絶學之意,其使人反求诸己本然之善,不至逐外失真,流于僞也。君子學以致其道,后世徒學于外,不求诸内,以致文灭质,博溺心。圣人有憂之,故絶外學之伪。”

又,吕吉甫云:“上絶棄乎聖智仁義之善,下絶乎巧利之恶,不以累其心,则絶學矣,絶學则无為。”

THE END
点赞12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