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20_05_校笺_14_水海

水海按:帛书乙本作“朢呵其未央才(哉)”,“朢”为“望”的古体。《说文·壬部》:“朢,月满与日相朢,以朝君也。从月,从臣,从壬。壬,朝廷也。‘皇’古文‘朢’省。”商承祚《古文考》:“象人登高举目远瞩···从月,月远朢而可见意也。《说文》误以目为君臣之臣。”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今皆以‘望’为之。”今“望”行而“朢”废也。“望”,《玉篇》:“远视也;”《释名·释姿容》:“茫也,远视茫茫也。”在此为广大、深远,或远视茫茫不清之义。河上公本、王弼本等本作“荒”,河上公注:“言世俗之人荒乱,欲进学为文,未有央止也。”王弼注:“叹與俗相反之远也。”唐玄宗注疏:“若不畏绝俗学,则众生正性荒废,其未有央止之时。荒,废也。”高亨原训“荒”为“茫茫无极(边)”,后又训“荒”字为“毓”,译释为“奔走”。张松如释译为“混乱”等。但“荒”非为经文本字耳,故以上各家训释未切《老子》之旨。景龙本作“忙”,则为“莽”的借字(二字上古皆为明母阳部)。想尔本、遂州本、邢玄本、成玄英本即作“莽”。“莽”,则为《老子》此文正字。它是《老子》书中所用楚方言。《说文》云:“不丛生曰榛,众草曰莽也。”(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十一引)《左传·哀公元年》:“吴日敝於兵,暴骨如莽。”杜预注:“草之生於广野莽莽然,故曰草莽。”《小尔雅·广言》:“莽,草也。”《方言》卷三云:“苏、芥,草也,江淮、南楚之间曰‘苏’,南楚江湘之间谓之‘莽’。”卷十又云:“芔、莽,草也。东越、扬州之间曰‘芔’,南楚曰‘莽’。”钱绎《方言笺疏》云:“《广雅》:‘苏、莽,草也。’‘莽’,旧本(指《方言》旧本)误作‘芥’,戴据薛综《西京赋》注引改作‘莽’。《说文》:‘南昌谓犬善逐兔草中为莽,从犬、从茻,茻亦声。’又并云:‘众草也。’《左传·昭公元年》云:‘是委君贶於草莽也。’张衡《西京赋》‘宿长莽’,薛综注:‘莽,草也。’《楚辞·离骚》:‘夕揽州之宿莽;’王逸注:‘草冬生不死者,楚人名曰宿莽。’”郝懿行《尔雅义疏》云:“《方言》云:‘莽,草也。’是凡草通名‘莽’。”《楚辞·九章·思美人》云:“揽大薄之芳茝兮,搴长洲之宿莽。”王逸注:“采取香草用饰己也,楚名冬生草曰‘宿莽’。”《淮南子·本经训》:“野莽白素,不得其时。”高诱注:“莽,草也。”可知“莽”为楚方言,其义是:草,丛生之草,冬生不死之草,引申为广大,广阔,深远。成玄英说是也。老子为楚人,当用楚语,“莽”则为《老子》本字。故帛书乙本作“朢”者,则为“莽”之假借(二字上古皆为明母阳部)。“兮”,帛书乙本错误地时译为“呵”,今据通行本改正。“兮”为楚语用法的“兮”,用在形容词、动词之后,语尾助词,表示状态,与常语“然”、“焉”用法同,“朢(莽)兮”即“莽然”或“莽莽然”,可译为“··的样子”等。“央”,尽、止之义。《广雅·释诂一》:“央,尽也。”《释诂四》:“央,已(止)也。”《离骚》“时亦犹其未央”,王逸注:“央,尽也。”此句是描写体道者的状貌的,谓:广大、深远的样子无边无际。表明体道者深不可识。

THE END
点赞12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