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海按:“而春登臺”,“而”,今通行本多作“如”,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七:“而,猶若也。若與如古同声,故而训为如,又训为若。”《周易·明夷》“君子以莅衆,用晦而明”,虞翻注:“而,如也。”《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历”,郑玄笺:“而,亦如也。”《老子》此“而”,即如、若、好像之义。今帛书为古本,故从。“而春登臺”,宾语部分“春登臺”是状谓宾结构,“春”,春天,时间名词作状语。“而春登臺”义即好像春天登上楼臺(眺望美景)。这就是一般的“顺用字法”之例式。“而(如)登春臺”,宾语部分“登春臺”是动宾词组,“春”是时间名词作定语。全句义为好像登上春天的楼臺(眺望美景)。(若按“倒用字法”例式对待,则“登春臺”即“春登臺”。在这种“倒用字法”中,状语后置了,读时应把它还原。“倒用字法”见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两种不同句子结构,语义大致相同。然譣帛书本,则为“春登臺”,今见河上公本(包括道藏河上公本、宋刊河上公本和敦煌唐写本S四七七《老子道经河上公章句》本)、想尔本等汉人传本皆同帛书本。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