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海按:《释文》云“河上本作‘怕’,普白反”,“怕”则音bó,上古并母铎部【bǎk】,即古“泊”字,今王羲之书河上公古本石刻本、帛书甲本正作“泊”。《说文·心部》作“怕”,谓:“无为也。从心、白声。”徐铉注为“匹白切”,《广韵》注为“普伯切”。《广雅·释诂四》:“怕,静也。”王念孙疏证:“《老子》云:‘我獨泊兮其未兆。’‘泊’,与‘怕’通(同)。”司马相如《子虚赋》“怕乎无为”,《史记》、《汉书》引作“泊乎无为”。《正字通·水部》:“泊,澹泊,恬静无为貌。”可知“怕”和“泊”上古为一字,“怕”是“泊”的古字,“泊”是“怕”的今字。其义为淡泊、恬静、无为。帛书乙本作“博”,乃“泊”或“怕”之借字耳。王弼本作“廓”(由王注文可知),亦为“泊”之假借(二字上古皆属铎部)。至于想尔本、景龙本等本作“魄”,亦是“泊”之假借(上古二字皆为铎部)。又,甲本“佻”,为“兆”的假借(上古二字皆为宵部)。乙本“垗”,亦为“兆”的音假(上古二字皆为定母宵部)。“兆”,显现,显露。《国语·吴语》:“天占既兆,人事又见,我蔑卜筮矣。”韦召注:“兆,見(現)也。”“我泊焉未佻”,意谓“我”淡泊、恬静、无为的样子不显露声色欲望。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