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海按:帛书甲、乙本作“纍”(lèi卢对切),上古来母微部【luai】,同“累”,疲劳、疲惫、懈怠之义。郑玄注《礼记·玉藻》“纍纍”谓:“羸惫貌。”作“儽”(lèi卢对切),上古来母微部【luei】,困乏、疲倦、懈怠之义。《说文·人部》:“儽,垂貌。从人,纍声。一曰嫩解。”徐锴《系传》训“解”为“懈”。《广雅·释训》:“儽儽,疲也。”《玉篇·人部》:“儽,羸病貌。”《广韵·队韵》:“儽,极困也。”《孔子家语·困誓》:“儽然如丧家之狗。”“儽然”即“儽儽兮”,钱坫《说文解字斠诠》即引《家语》为“儽儽”。王筠《说文句读》:“《老子》王弼本‘儽儽兮若无所歸’。《玉藻》‘丧容纍纍’,郑注:‘羸惫貌也。’按:‘纍’盖‘儽’之省,有忧者垂头丧气也。”《史记·孔子世家》“纍纍若丧家之狗”,《论衡·骨相篇》作“儽儽若丧家之狗”。可知“纍”为“儽”之省写字,二字音义同,为一字也。作“儡”者,“儡”(léi伦追切),上古亦为来母微部【luei】,困乏、劳苦、不安貌。《集韵·脂韵》:“儡,劳心也。”《淮南子·俶真训》“孔墨之弟子,皆以仁义之术教导於世,然而不免於儡”,王念孙《读书杂志》:“不免於儡,谓躬行仁义而不免於疲也。”《白虎通义·寿命》:“儡儡如丧家之狗。”可知古时“纍”、“儽”、“儡”三字音同义同而通用。然其本字当作“儽”或“纍”。又,作“魁”或作“鬿”者,此二字皆为“儽”(或“纍”)之假借(上古这几个字皆入微部)。至於作“乘乘”,在句中於义不顺,当为传写之误【即如马叙伦云,因“儽”有“垂”义,河上本即作“埀”(“垂”的异体),后因形近讹为“乘”】。亦有可能“乘”为“儽”之假(上古“乘”在“蒸”部,“儽”在微部,蒸部【en】和文部【en】主要元音相同,可以通转;文部【en】和微部【ei】主要元音相同,可以对转,故蒸微通对转,即:en→en→ei,蒸微合韵,“乘”、“儽”可假借。此属转音通假)。又,“兮”,乙本误译为“呵”,今恢复为此字。“兮”,语尾结构助词,用在动词“纍”后,表示状态,用法與“焉”或“然”同,可译为“··的样子”、“··似的”。“纍兮如无所歸”,义谓:疲惫懒散的样子好像没有找到歸宿。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