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海按:帛书乙本“閩閩”,通“惽惽”(hūn hūn),(“閩”與“惛”,上古皆为文部)不明白、糊涂貌。《说文》:“惛,不憭也。”段玉裁注:“憭,慧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字亦作‘惽’。”《广韵·魂韵》:“惽,不明。”《战国策·秦策一》:“今之嗣主,忽於至道,皆惛於教。”高诱注:“惛,不明也。”甲本作“”,即“悶悶”(《甲本释文》即校为此二字)。河上公注云:“悶悶,无所割截。”想尔注:“悶悶,不知俗事也。”成玄英疏云:“悶悶,宽缓,是无分别之智。”唐玄宗疏云:“悶悶者,无心宽大之意也。”清世祖注云:“悶悶,无为也。”唯冯达甫注:“悶悶,懵懂。”吴澄注云:“悶悶,尤不明。我独无知而愚也。”则其谓“悶悶”之义與“惛惛”相通。傅本作“閔閔”(mǐn mǐn),亦为“惽惽”(hūn hūn)之假借(“閔”和“惽”上古皆为文部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閔,假借为惽。”《史记·范睢蔡泽列传》:“窃閔然不敏,敬执宾主之礼。”司马贞索隐:“邹诞本作‘惽然’,音昏。‘閔’犹昏暗也。”“物兮”之“物”,甲本即作“物”,同“忽”。《字汇补·心部》:“物,與忽同。”“忽”为恍惚、不分明貌。《淮南子·原道训》:“忽兮怳兮,不可为象兮。”高诱注:“忽、怳,无形貌也。”乙本作“沕”,则为“惚”的古字,渺茫,不清晰,不分明。则與“忽”之义通。“物兮其若海”,即渺茫不清的样子像浩翰无际的大海。河上公注云:“我獨忽忽,如江海之流,莫知其所穷极也。”苏辙注云:“忽焉若海,不見其津涯。”王弼本、王羲之本作“澹”。《文子·道原篇》引作“澹然若大海”。《淮南子·原道训》有“澹兮其若深淵”句。“澹”,安定,安静。《广雅·释诂》一云:“澹,安也。”《释诂》四云:“静也。”《庄子·逍遥游篇》释文云:“澹,恬静也。”范应元注:“(澹,)水深貌,谓澹兮深不可测,故若海也。”“澹兮其若海”,义即恬静的状态似淵深莫测之大海。其义似乎亦通,但與帛书本之义迥别。傅奕本作“淡”,淡静、安静之谊,其句义则與王弼本同。又,“海”字,尚有作“晦”者,则为“海”之假借(上古二字皆为晓母之部),《尚书考·灵曜》:“海之言,昏晦无睹。”《释名·释水》:“海,晦也。主承秽濁,其色黑而晦也。”可知“海”、“晦”义通。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