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20_17_校笺_11_水海

水海按:“以”,动词,用,使用。《玉篇》:“以,用也。”《尚书·梓材》:“以厥庶民。”孔传:“言当用其衆人之贤者与其小臣之良者。”孔颖达疏:“以,用也。”王弼注:“以,用也。皆欲有所施用也。”河上公则注“以”为“有为”。帛书甲本作“頑以悝”,乙本作“閌以鄙”,通行本作“頑似鄙”。作“似”者误。“似”为动词,当用连词。帛书本和遂州本作“以”,即为连词。“似”当为“以”的误假。傅奕等本和王弼注本作“且”,虽为连词,但非《老子》原本(“且”当为古“以”字——“吕”的形误)。又“頑”(kūn,《集韵》“五忽切”),上古溪母文部【k‘uan】,亦作“髡”。上古剃去须发的刑罚。《集韵·没韵》:“髡,去髮刑,或作‘頑’。”关於“髡刑”,详见前面校注文。“悝”(kuī苦回切),上古溪母之部【k‘ue】,嘲笑,诙谐。《说文·心部》:“悝,啁也。”徐锴云:“本‘啁’作嘲。”段玉裁注:“啁即今之嘲字,悝即今之詼字,谓詼諧啁调也。今则詼嘲行而悝啁废矣。”桂馥《说文义证》:“《东京赋》‘由余以西戎孤臣,而悝秦穆公於宫室’,注云:‘悝,猶嘲也,與詼同。’”“衆人皆有以,我獨頑以悝”,言衆人皆有所施用而作为,唯獨我虽然身受髡刑却仍詼諧啁调。《老子》甲本作“頑以悝”当为原文。乙本作“閌以鄙”、通行本作“頑以鄙”,虽有所改动,但尚未全改,老子身受“頑”(“髡”)刑的史实还存留经文之中。至於后人有解“頑”为“无为”(河上公注)、“无分别”(唐玄宗注疏)、“頑愚”(成玄英疏)、“无所欲为,悶悶昏昏,若无所识”(王弼注)、“庸頑”(李约注)、“‘心不则德义之经’,不饰智”(宋徽宗注)、“面頑如麻痺不知痛痒者”(吴澄注)、“頑顿若野人”(薛蕙注)、“頑贪”(马叙伦校诂)、“愚陋”(蒋锡昌校诂)、“拙笨”(任继愈、沙少海译注)、“愚昧”(陈鼓应译注)、“愚蠢,无知”(许抗生注译)、“冥頑”(尹振环译注)等,皆未深得《老子》之旨。

THE END
点赞14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