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38_09_校笺_09_水海

水海按:严遵《指归》云:“夫禮之為事也,中外相违,華盛而实毁,末隆而本衰。禮薄于忠,权轻于威,信不及義,德不逮仁。為治之末,為亂之元,诈伪所起,忿争所因。故制禮作乐,改正易服,进退威仪,动有常节,先識来事,以明得失,此道之華而德之末,一时一法,一隅之术也。非所以当无穷之世,通异方之俗者也。是故,祸亂之所由生,愚惑之所由作也。”据严氏释文之义,严本当为“前識”,作“前職”,“職”乃“識”之误也。又:“愚”即“愚蠢”之义(梁启雄注),谓为“遇”或“偶”之借,失之矣。又,“前識”,《韩非子·解老》云:“无缘而妄意度也”,即无根据的预测。老子不主张无根据的臆测,他曾说过“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的话,就是反对无根据的臆测的。范应元谓:“‘前識’,犹言先见也。谓制禮之人,自谓有先见,故因天理而为节文,以为人事之仪则也,然使人离质尚文。”蒋锡昌云:“‘前識者’,犹言先知者,即六十五章所谓‘以智治国’之君。”这些解释,基本符合老子原义。

又,“華”,顾欢疏为“華伪”,吴澂、奚侗释为“華虚”,蒋锡昌、任继愈、杨柳桥、张松如、陈鼓应等解译为“虚華”,许抗生注为“浮華”、“華而不实”,张舜徽也训为“浮華”,复旦大学哲学系本书注释组则注为“浮華、表面”。这些注译,都是按常语“華”(huá户花切)之音义来理解《老子》此处的“華”(kuā空娲切)之音义的,不切合《老子》用“華”的本义。常语“華”即“荣華”、“華而不实”之意。《国语·鲁语》云:“以德荣为国華。”韦昭注云:“華,荣華也。”《国语·晋语四》云:“華而不实,耻也。”《左传·文公五年》云:“華而不实,怨之所聚也。”这些就是常语“華”作“荣華”、“華而不实”讲的例子。“華伪”、“華虚”、“虚華”、“浮華”,都是“荣華”、“華而不实”之义的引申义。老子为楚国人,而其书《老子》此处所用“華”,实非常语“華”之义,而理应是楚方言“華”之义。《尔雅·释草》云:“華,荂也。”以“荂”释“華”,此两字当必形异而义同。音同与否,不得而知。许慎《说文解字》云:“雩,艸木华也。···夸,雩或从艸从夸。”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荂、雩或从艸从夸’,夸声···《吴都赋》曰:‘异荂荔蘛。’李善曰:‘荂,枯瓜切。’”则知“荂”音为“枯瓜切”,即读如“kuā”。郝懿行《尔雅义疏》也说:“萼,或作荂。··華、荂古音同。荂、瓠俱从夸声。《郊特牲》注以‘瓜瓠’为‘瓜華’。《说文》‘雩或作荂’,是其音同之证也。”邓廷桢亦云:“‘華’,古音读若荂,鱼虞部字。”是知“華”、“荂”为同音字。又,扬雄《方言》云:“華、荂,晠也。齐、楚之间或谓之華,或谓之荂。”郭璞注云:“荂,亦華别名。”又云:“荂,音誇。”马叙伦云:“華借为誇,《说文》譁之重文作誇(今《说文》误誇为謣,重文),此華、夸声通之证。”马氏《老子覈定文》即直写为“誇”。无疑,“華”为楚方言,其与“荂”古音皆读若“夸”或“誇”,枯瓜切,或空娲切,其义为“晠”(即“盛”)。按:晠,即“盛美”之义。《楚辞·九章·怀沙》云:“内厚质正兮,大人所晠(一本作盛)。”王逸《楚辞章句》注云:“言人质性敦厚,心志正直,行无过失,则大人、君子所盛美也。”是知晠(盛)为“盛美”之义。《老子》主张“居其实而不居其華”,“实”义为敦厚、“笃实”(参看王弼注),这指的是质性、本质;華,即为“盛美”,这指的是表象、外形。《老子》指出:“前识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显然《老子》反对“盛美”。证之其他章节,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加)人”、“服文采(即‘美其服饰’)、带利剑、猒食而齎财有余,是谓盗竽”等等。由此可以断定,《老子》的“道之華”之“華”和“不居其華”之“華”,用如楚方言。(详见笔者拙著《老子楚语考论》)

又,《韩非子·解老》云:“先物行、先理动之谓前識。前識者,无缘而忘意度也。何以论之?詹何坐,弟子侍,有牛鸣于门外,弟子曰:‘是黑牛也而白题。’詹何曰:‘然,是黑牛也,而白在其角。’使人视之,果黑牛而以布裹其角。以詹子之术,婴众人之心,華焉殆矣,故曰‘道之華也’。尝试释詹子之察,而使五尺之愚童子视之,亦知其黑牛而以布裹其角也。故以詹子之察,苦心伤神,而后与五尺之愚童子同功,是以曰‘愚之首也’。故曰:‘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按:韩非用“詹何識牛”之例,批判那种不调查研究,不遵循认識规律,只凭主观臆断之浮華虚伪之术去认識事物,则对“前識者”的解说有独到之处。

THE END
点赞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