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20_述评

绝学“不真”和“不合道”的圣、智、仁、义、巧、利,即可达到“无忧”的境界。这就是章旨。

《老子》曾说:“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以上《道篇》)“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闚于牖,以知天道。其出弥远者,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知者弗言,言者弗知。”“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以上《德篇》)这些皆可说明《老子》并不一概反对知识、禁绝一切学问、智慧。此处“绝学”,即绝那些宣扬欺骗人的圣智、仁义、巧利等内容的“邪伪之学”。

本章节谈了三层意思,中心是提倡重道守本。

老子认为是非、善恶、美丑等价值判断都是相对形成的。这些价值判断,常常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变更。今日喝叱的,也许昨日是在恭敬地应诺着的。也许昨日人们公认的善与恶、美与丑,到一定时候,善变为恶、恶变为善,美变为丑、丑变为美。可能今非昨是,昨非今是;此是彼非,彼是此非。世人的判断标准和价值取向是多么地不确定呵。所以老子感慨地说:“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丑),其相去何若?”

第二部分,老子说明他在社会生活中与世人的价值取向的不同。世人怡悦,纵情声色,昭察用智,施用有为;而老子则甘守淡泊,昏昧不觉,寡欲无为。其实老子是大昭若昏,大察若笨,大智若愚。他深沉渊博,一如大海。其精神境界是高层次的。

最后,老子点明他的价值取向的根本就是尊道、守其本原。

THE END
点赞12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