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22_02_校笺_13_水海

水海按:《老子》原本当作“洼”。“洼(wā)”,低凹,低陷、洼曲之地。《集韵·佳韵》:“洼,曲也。”《庄子·齐物论篇》:“大小百围之窍穴··似洼者,似污者。”陆德明《释文》:“司马云:(似洼)若洼曲。”作“窪”者,“窪(wā)”與“洼”音同(上古二字皆為影纽支部)义同。《广雅·释诂一》:“窪,(低)下也。”《龙龛手鉴·穴部》:“窪,凹也。”作“窊”者,“窊(wā)”,上古為影纽鱼部【oa】,与“洼”音近义同。《说文·穴部》:“窊,污衺下也。”段玉裁注:“凡(低)下皆得謂之窊。”桂馥《说文义证》:“《六书正讹》引作‘污衺下地’。本书窪,窊也。”《广韵·祃韵》:“窊,下处也。”又,“敝”(bì),破衣,破旧。《说文·部》:“敝,帗也。一曰败衣。”李孝定《甲骨文集释》按语:“象败巾之形,··契文正从攴、从,会意。”《玉篇·部》:“,败衣也。與‘敝’同。”又云:“敝,坏也。‘弊’,同‘敝’。”可知,“弊”為“敝”的异体。古棣谓作“弊”為误,谬也。“敝”义為败旧、破旧,正與“新”义相反為文。作“蔽”者,当為“敝”之假借(上古二字皆為月部)。通行本《老子》第十五章“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俞樾《诸子平议》:“‘蔽’乃‘敝’之假字。”

又,河上公注云:“地窪下,水流之;人谦下,德归之。自受弊薄,后己先人,天下敬之,久久自新也。”

THE END
点赞1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请登录后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