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海按:帛书乙本作“曲全”不误。“曲全”之说为春秋战国时流传的古谚,如《孙子·九地篇》:“善為道者,以曲為全。”《庄子·天下篇》:“人皆求福,己独‘曲全’。”又,帛书乙本作“幾語才”,今通行本作“豈虚語”,或“豈虚言哉”、“豈虚言也哉”。“豈”,上古溪纽微部;“幾(简作几)”,上古见纽微部,二字可通假。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孚部》:“幾,與用豈字同。”《左传·昭公十六年》“幾為之笑而不陵我”,杨伯峻注:“幾,反诘副词,豈也。言豈有被笑而不欺我之事。”《荀子·荣辱篇》:“幾不甚善矣哉?”杨倞注:“‘幾’,读为‘豈’。”《史记·黥布列传》:“人相我当刑而王,幾是乎?”裴骃集解引徐广曰:“‘幾’,一作‘豈’。”帛书乙本此“幾”,即为“豈”之假借。“才”(zāi),同“哉”。《集韵·咍韵》:“哉,《说文》:‘言之间也。’古作‘才’。”王筠《说文句读》:“夏侯湛《兄弟诰》‘惟正月才生魄’,《尚书》作‘哉’,因亦借為语词。《尚书》‘往哉汝谐’,《张平子碑》‘哉’作‘才’。《列子》‘游于四方而不歸者何人哉’,殷敬顺本‘哉’作‘才’。”此“才(哉)”用于反问句的句末,助反诘语气,同时兼有感叹的意味,常同反诘副词“豈”相呼应,可译為“吗”。“幾語才”即“豈語哉”,谓“豈只是一句话吗”。今本增“虚”字,作“豈虚言哉”,謂“豈只一句空话”。当然,两者的意义,无多少差别;但《老子》原本当作“幾(豈)語才(哉)”。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